已有保險公司開始品嘗到網貸(P2P)爆雷風險的苦果。近日,信用保證保險業務被曝今年出現賠付率激增的情況。不過,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獲悉,信保業務的確有品質下降的問題,但賠付激增并非該業務的行業普遍情況。
除出口信用保證保險外,目前保險公司開展的主要有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履約保證保險等,目前被曝出現高賠付的主要是小額貸款保證保險。
一位熟悉信保業務的財險人士稱,保險公司與互金平臺合作,實行的是T+2剛性兌付,即逾期第二天就要剛兌;而銀行則要求的是T+80或T+90。這就造成了兩種方式下的不同風險暴露。“資產處置周期長的話,基本能處置掉資產,但是2天的時間很難處置資產。”該人士表示。
這成為信用環境收緊、客戶流動性受到影響之外的一大誘因。
信用保證險賠付上升
長安責任保險與互金平臺合作的業務,近日被曝出現賠付明顯增多的情況。長安責任保險稱,自2015年起,開展個人房抵貸、個人車抵貸融資和汽車消費分期融資等保證保險業務,2018年以來,在去杠桿等金融調控政策的大背景下,社會融資的信用明顯緊縮,公司的部分客戶現金流受到影響,逾期還款有所上升。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長安責任保險的信保業務為與P2P平臺等渠道商合作,是服務個人車抵貸、房抵貸等的保證保險,保的是借款人和出資人利益,并非為P2P平臺兜底。該業務盈利最高時,一年凈利有近4億元。
一位險企精算人士亦告訴記者,今年信用保證保險的賠付情況的確比往年上升,主要是涉及第三方平臺的保證保險。
記者了解到,平臺相關的個人信貸類保證保險賠付上升可能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在個人消費類信貸保證保險業務中,車抵貸、房抵貸類的額度較大。二是長安因為與P2P平臺等渠道商合作,涉及渠道商的流動性墊付風險,而這一風險爆發在今年體現得較明顯。
一位熟悉信保業務的財險人士稱,保險公司與互金平臺合作,實行的是T+2剛性兌付,即逾期第二天就要剛兌;而銀行則要求的是T+80或T+90。這就造成了兩種方式下的不同風險暴露。
有更長寬容期的話,客戶有更大可能性實現資產盤活和還款。“資產處置周期長的話,基本能處置掉資產,但是2天的時間很難處置資產。”該人士表示,通過渠道商做的信保業務,之前的業務還款,有時不是客戶自己出的錢,而是渠道商墊的錢,現在渠道商不想墊了。這是之前被掩蓋的一些情況。
渠道商不愿意再墊款的原因,一是因為去年以來的嚴監管,加之今年上半年信用環境緊縮影響,互金平臺等渠道商不景氣、流動性吃緊;二是2017年7月出臺并施行的信用保險業務監管新規,將險企開展這一業務的上限定為自身凈資產的10倍,而此前業務超限的險企對信保業務“踩急剎車”,降低了渠道商墊款及客戶還款意愿。
“保險公司跟渠道商合作的,渠道商在一定情況下會應對一些流動性風險。但是險企你明天不給客戶繼續做擔保保障了,企業沒法‘還舊借新’了,明天都沒了,渠道商憑什么給你扛流動性?何況他們自己的狀況都惡化了。”上述信保業務人士稱。
不過,在他看來,流動性風險和違約風險對于信保業務而言,實質上是兩種不同的風險。爆發了流動性風險的信保業務,客戶還款和資產處置存在周期,在追償或抵押物處置后,保險公司的實際損失會降低。
“目前公司上述保證保險業務的存量風險已經大幅下降至期初的十分之一以下,風險基本釋放。”長安責任保險方面稱。現階段,該險企處置抵押物及追償的工作量巨大。
三種模式業績迥異
保證保險是險企經營風險較高、最考驗險企風控能力的險種之一,往往一單賠案就需要好幾年來消化。近年來發生的最大一次保證保險踩雷就是浙商保險承保的僑興私募債遭遇違約。由于賠付僑興債等原因,浙商財險經營情況由2015年的盈利轉為2016年虧損6.49億元。
不過,由于保證保險的盈利空間大,近年來開展保證保險的公司并不少。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了2017年財險公司經營信用保證保險的情況。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信用保證保險至少進入了15家財險公司年保費收入的前五強,但是僅有7家實現了承保盈利。信用保證保險實現承保盈利的公司中,僅有平安產險一家利潤額超過億元,為13.79億元。其余6家公司盈利額均未破億。而經營該險種出現虧損的企業中有四家公司虧損額過億元。
記者了解到,貸款保證保險作為信保業務近年增長較快的一類,按承保對象和合作方不同,大致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是與銀行合作的小額消費信貸的保證保險,業界稱為“小消”模式;第二種是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的貸款保證保險,也多與銀行合作;第三種則介于兩者之間,是與P2P平臺等渠道商合作的個人貸款保證險業務。
在今年信用收緊的環境中,第二類和第三類業務都受到了較為顯著的影響,上述長安責任保險即是第三類。而第二類針對小微企業開展的信保業務,受到今年信用環境收緊的影響,品質也有所下降。
記者從業內獲悉的一個案例顯示,某財險公司針對某類型企業開發了貸款保證保險,由銀行負責向符合中小企業貸款要求的企業提供融資,同時由保險公司提供貸款保證保險,即該企業逾期償還貸款的,由保險公司按照合同約定進行賠償,同時基于風險控制考慮由第三方公司向保險公司提供擔保舉措或質押,在一年多經營期間收取保費120萬元,扣除擔保或質押后實際賠付損失1484萬元。
“造成貸款保證保險賠付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以來實體經濟發展困難、造成貸款違約率居高不下,再加上在信用體系尚不健全的國情下,保險公司無法對企業信息進行準確承保前風險評估,僅僅依靠銀行貸前資質調查無法管控業務品質,進一步加劇了賠付率高企。”一家中小財險公司中層管理者認為。
但與之相對,“小消”業務今年受到的影響并不顯著。記者從一家做“小消”業務的財險公司了解到,2018年信保業務也有較好的經營業績。其產險信保事業部盈利預計可達4.7億,此前兩年的盈利分別為2016年1.4億元,2017年盈利2.1億元。
另外,平安產險數據顯示,保證保險今年上半年的規模和承保利潤都實現了不小的增長。該業務保費由去年上半年的95.15億元提升至161.61億元,承保利潤由4.46億元增至10.90億元,實現翻倍。盡管其上半年賠付支出由2017年上半年的34.77億元增至60.15億元,但這一業務的綜合成本率從91.5%降至87.5%,實現了4個百分點的下降。
“個人小額分散的這種業務跟經濟下行、信用緊縮有關系,但沒那么大。客戶的貸款金額在5萬到10萬之間,不還錢的可能性比較小。”上述熟悉信保業務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