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
商家說法各不相同
歸因為標準不統一
說法一
同一餐品的堂食、外賣標準不一樣
在漢拿山,同樣的食品,店里叫做“辣白菜五花肉石鍋拌飯”,外賣則叫做“泡菜五花肉石鍋拌飯”,堂食比外賣分量多且便宜1元錢,這是為什么?北青報記者致電漢拿山財富中心店,該店工作人員表示,有多名顧客電話咨詢過這個問題,自從今年六七月以后,漢拿山的堂食、外賣就開始有不一樣的標準,這導致了兩者的分量不同。
“之前,我們店內和外賣都叫‘辣白菜五花肉拌飯’,但公司在六七月把外賣單獨管理后,這道拌飯在外賣頁面上就改成了‘泡菜五花肉拌飯’。”該工作人員說,“要說其中的不一樣,就是外賣的蔬菜里面少了豆芽菜和菠菜,辣白菜、五花肉都是一樣的。”至于是否有具體的克數規定,對方表示公司規定外賣米飯是280克,堂食是250克,至于菜品的具體重量不太記得,但確實會因為少了兩樣蔬菜而使得外賣比堂食分量輕。
該工作人員還介紹,除了金槍魚石鍋拌飯等兩樣餐品沒改名外,外賣頁面上的菜品名稱都與店內不一致,且標準也不一樣。究其原因,對方解釋說,“這是公司的統一安排,外賣業務和堂食業務由不同的部門在管理,具體原因我們自己也不太清楚。”
說法二
外賣重量受外賣盒“影響”
北青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正規一點的餐飲店都有定制的外賣盒,因此不少商家也將堂食、外賣重量不一樣“歸責”于外賣盒。北青報記者購買的眉州東坡水煮牛肉堂食重量是945.6克,外賣重量是810.4克,兩者相差135.2克。就此,北青報記者致電眉州東坡團結湖店,該店工作人員詢問北青報記者所點菜品后表示,不論是外賣還是堂食,店內放在水煮牛肉里面的牛肉應該是一樣多的,也許是墊底蔬菜或湯汁放的不一樣多導致了堂食、外賣的分量不一樣。
“我們堂食、外賣的菜品標準是一樣的。我們的菜品很多,所以不同的菜對應不同的打包盒,有時候考慮到湯汁太多外賣盒盛不下或外賣不好送,師傅會少放點湯汁。”該工作人員表示,顧客認為外賣沒有堂食多可能還有視覺原因,“比如宮保雞丁,我們的師傅都會弄兩大勺到平盤里,這樣看著比較多,但如同樣的量放在外賣盒里,看著會少一些。”
說法三
盛多盛少以容器的基線為準
對于這一情況,北青報記者致電鮮芋仙,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盛放甜品時都有一定標準,但是并非精確到重量。“以‘芋圓2號’為例,在店里盛甜品時,我們會以碗上面印的‘芋’的第二條線為準,外賣盒一般是盛到9成滿。”不過,對方表示,芋圓2號的紅豆湯和加入其中的食材并沒有明確的分量規定,只是以一條基線為準。也就是說,外賣的9成滿與堂食的基線究竟誰多誰少,商家也不一定清楚。文/本報記者 彭小菲 李夢婷
專家
外賣重量少屬于不誠信行為
餐品缺乏標準化導致維權難
針對此次的調查結果,中國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分析稱,造成這一現象可能存在兩方面因素:一是由于并非面對面的購買行為,導致商家出現“缺斤少兩”的不誠信行為。二是由于外賣平臺的價格競爭,導致商家成本上漲。陳音江表示,如今外賣平臺價格競爭激烈,商家在接受外賣平臺抽成、包裝成本增加的同時,勢必會通過其他方式彌補成本,這部分最終很可能就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通常情況下,商家對于一份餐品究竟應該多少分量,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化規定。沒有衡量標準,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也直接影響消費者維權。“這種行為實際上是一種不誠信的做法。消費者選擇外賣,主要是為了便捷,消費者在選擇點外賣的時候,已經接受了可能存在的衛生等不確定因素,這些是看不見的,而分量少是看得見的,這直接會導致消費者對商家產生信任危機。”(文/本報記者 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