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員充當“計算器”功能
“雙12”狂歡節的啟動不僅僅在凌晨的線上“剁手”,一大早買早飯、買小菜、買水果也是線下大促的開始。今年“雙12”究竟能優惠多少,可能是不少消費者精打細算的動力源泉。記者以生鮮水果店鋪作為樣本進行了調查體驗,發現當結合了口碑的5折優惠和商家推出的代金券,再加上水果可以“稱分量”的特性,可以實現優惠的最大化。
如鮮豐水果共康店推出滿68元可減10元的活動,支付時使用口碑5折券,再加上記者此前手機的口碑紅包,89.7元的商品總價最后一共優惠了42元;而在隔壁的百果園水果店中,買滿50元可享25元的5折折扣以及滿20減10元的代金券,即使不計算紅包的金額,理論上最高優惠也可達3折。
故而,在這些參與折扣活動的店鋪中,店員除了推銷產品,更多地充當起“計算器”的功能,“顧客有時候不一定搞得清楚,我們就得幫他們算,想要買什么、買多少,怎么買才是最劃算的,心里都得有筆‘賬’。”結賬柜臺前的收銀員更是因為“拆單”的工作壓力倍增。據了解,由于部分店鋪在代金券優惠之余還參加了秒殺活動,有消費者搶到了“15-5元”的優惠券,便需要進行拆單,不時就會碰到顧客提出“這些香蕉,再加幾個車厘子,幫我稱15塊”、“這盒草莓稱一下到15塊了伐,啊超了啊,那拿掉幾個”的要求,指導消費者掃碼付款的同時,他們還需負責拆盒、稱重、重新包裝,忙得不亦樂乎,“‘雙12’對我們的數學要求比想象中要高啊!”
中老年人對支付有點懵
不過,也并非所有商家都如此“思路清爽”。昨天8點多,記者來到參與此次口碑“雙12”活動的綠色果園聞喜店,店內并未作任何折扣促銷的布置。當記者出示口碑APP上該店提供的3元代金券時,員工表示并不了解這項活動,到了實際支付環節,也因為收銀員對支付流程的不熟悉而導致代金券使用失敗。
由于今年“雙12”的“主戰場”被挪至了全新的口碑APP,而優惠支付的流程也并非最基礎的“打開二維碼-給店家掃-支付成功”,故而消費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小麻煩,不同店家的支付方式也是五花八門。在記者體驗過程中,就經歷了點擊代金券生成二維碼、在口碑APP中領券后找到商鋪直接點擊優惠買單,以及在支付寶APP的口碑頁面找到店家進行優惠買單三種模式。究竟能否成功打折,還得看店員是否“業務”熟練。
在采訪過程中,有不少消費者反映都碰上了沒能成功使用優惠券的情況,大多通過和店家商量退款,再重新嘗試購買的方式解決。
而對這稍嫌復雜的活動方式最不適應的,莫過于上了年紀、對手機操作不甚流暢的中老年人了。“這個怎么下?”“是不是這樣就可以了?”昨天,閔行區都市路上的梨小農生鮮名都路店內格外熱鬧,六七位上了年紀的消費者同時圍在店門口的優惠海報前,詢問如何才能享受“雙12”優惠,原本就不寬敞的進出口更加擁擠。
一名店員被圍在中間,一邊不停地重復著優惠活動,一邊告訴顧客如何領取優惠券、如何能享受最大優惠。由于這家水果店內沒有對外開放的WiFi,部分市民直接選擇使用流量下載,也有不少市民選擇了回家先下載APP,再過來購買水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