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隨著多項互聯網金融整治方案落地,監管日益趨嚴已成為行業共識。值得注意的是,銀監會明確,校園網貸將作為專項整治的重點。監管高壓之下,近期,包括我來貸等多家平臺宣布退出校園貸市場,轉型其他業務。
近日,我來貸在官方微信發布通知稱,于2016年10月正式關閉學生申請貸款通道。至于原因,我來貸在通知中稱是由于多地發文限制校園貸業務,并降低學生用戶的信貸風險。
監管下校園貸原有業務難維持
而在此之前,已有多家主攻校園貸的平臺宣布轉型或退出。4月,分期樂宣布其分期消費服務向白領人群開放;8月,優分期成立和創金服集團,進軍非校園消費金融業務;9月5日,趣分期宣布暫停校園分期市場地推;9月27日,名校貸也宣布進軍白領市場。
記者調查發現,以前廣州大學城在宿舍、課室、飯堂等地總能見到的各種宣傳校園消費借貸平臺的傳單或者發傳單的人已經難覓蹤跡,在廣州大學城讀書的隆小姐表示:“最近也沒有看到發傳單了”。
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稱,經摸查統計,在廣州注冊的校園網貸平臺約有7家,業務規模較小,其中有4家進行了整改,3家已經關閉或無法訪問網站。
對于平臺相繼退出或轉型的原因,融360分析師徐瑾指出,此前的“裸條”、“暴力催收”等事件,加速了監管政策的落地,近期監管層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規范市場,校園貸平臺受到了極大束縛,原有的業務很難維持。
自3月份有學生因欠60多萬元校園貸款而自殺后,教育部、銀監會等部委多次發文提示風險,多地地方金融局也下發配套細則。在上周銀監會等十五部委聯合發布的《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中,校園貸更是與房地產行業并行,被列入了重點排查領域。
而有業內人士還告訴記者,讓校園貸壓力劇增的還有地方金融辦和互聯網金融協會。8月底起,深圳、廣州、重慶等地紛紛下發監管文件……如9月7日廣州發布的《關于規范校園網絡借貸業務的通知》,明確規定不得向未成年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提供借貸撮合服務,未經學校批準不得在校園開展任何形式的營銷宣傳活動等。
必須要有監護人擔保
隨著監管不斷加強,多家平臺相繼退出,有業內人士預言校園貸市場即將消失。
不過,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認為現在退出市場的主要還是創業型的一些企業,并不是說全行業都在退出這個市場,監管僅僅是壓縮了市場空間。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如果還只專注于做一塊業務,可能做不大。所以,有很多校園網貸平臺轉而提供非校園消費金融服務。
方頌也告訴記者,根據專項整治工作安排,校園貸也將分類處置,對于虛假宣傳、高利放貸、暴力催收等亂象將堅決地進行清理整頓,對繼續保留的校園貸業務,將嚴格地設立準入條件,特別是借款人的條件,有的大學生沒有還款能力。“我們下一步要繼續做校園網貸,大學生必須要有監護人擔保,進行雙身份認證。”方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