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咖啡師的手備受關注。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臥底一家咖啡店,工作第二天就出現了手指干裂、脫皮的情況。近一百個工時后,記者確診手部濕疹。網絡上,還有更多的發帖者講述自己在咖啡店工作后,手部脫皮、皴裂的經歷。
據估算,在瑞幸做咖啡師,按工作8小時算,一名員工每個班至少洗8次手,清洗抹布22次,觸碰消毒水22次。
12月12日,九派新聞以消費者的身份來到武漢一家瑞幸咖啡店,試圖記錄一小時內,咖啡師清洗手部的頻率。
據觀察,店里的三名店員全程佩戴手套。一個小時里,一名店員戴著手套清洗手部兩次,擦拭工作臺兩次,擦拭后需要手搓抹布。其余的時間,每做幾杯咖啡,她都會清洗器皿,這時大多是靠水沖刷和浸泡,她拿著器具邊緣,手和水的接觸較少。
而在星巴克咖啡店里,店員說,這樣的清潔要求在食品行業并不少見。他們也有每隔半小時清潔一次手部的要求。
武漢一家瑞幸咖啡店內
【1】食品行業里洗手要求不少見,長期接觸消毒水,傷口更不易愈合
工作日的上午,瑞幸咖啡店里新訂單的提示音斷斷續續地響起。偶爾也會有幾分鐘的空閑,店員們可以商量中午吃什么。
更多的時候,三位店員交替制作咖啡,清洗器皿和工作臺。粗略統計下,一位店員在半小時里至少5次在洗手臺作業,主要是沖洗制作咖啡的器皿。這個過程中,她拿著器皿邊緣,盡量減少手和水的接觸。
記者在店里的一個多小時,視線所及的地方,三名店員全程戴著半透明的手套。即使是外出買盒飯,回來時也不曾摘掉手套。
到了中午,其他店員進倉庫吃飯,一位店員留在工作臺繼續制作咖啡。除了擦拭工作臺,沖洗量杯、攪拌棒和抹布外,她兩次清洗手部,隔著手套,將洗手液揉搓出泡沫,洗了大約半分鐘。隨后,她先用紙將手擦干,隔著紙關上水龍頭。
店員小菲(化名)說,她的手并不像網上描述的那么嚴重,但工作久了,會覺得手很干。對此,她們并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靠自己涂護手霜進行保護。
在武漢一家星巴克門店,店員說,食品行業里,瑞幸咖啡店的洗手要求并不少見,“可以去奶茶店、咖啡店問問看,他們也都是這樣的。”在星巴克,店員被要求每隔半小時就清洗手部。除此之外,如果接觸到污染物,也需要立即洗手。
一名店員伸出雙手,他說,自己工作后,手變得粗糙了,傷口似乎也愈合得更慢些。好在,他對消毒水和清潔劑暫時沒有過敏反應。
當被問及手部防護措施時,店員說公司有配發手套。但實際上,在這家星巴克里,沒有一位店員佩戴手套。關于原因,他沒有多說。
東方網的報道中提到,在瑞幸咖啡店,公司沒有規定一盒手套需要用多久,但“損耗率不能太高”。除此之外,戴手套工作會影響拿取物品,降低工作效率。為了完成工作量,員工常常顧不上保護雙手。
社交平臺上發帖者們發布的“爛手照”
【2】店內所用洗手液、消毒粉不建議徒手使用,員工認定工傷后有權向公司索賠
因為頻繁洗手和長期接觸清潔劑、消毒液而導致皮膚病是否屬于工傷?
根據東方網·縱相新聞的報道,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利民稱,該咖啡店員工所使用的洗手液和消毒粉都不建議直接接觸手部皮膚。“這兩類含氯產品長期使用會對皮膚敏感人群造成手部過敏。”
但在現實中,職業性皮膚病診斷較為復雜,且需要企業的配合。上海皮膚病醫院過敏性皮膚病診療中心負責人鄒穎接受采訪時表示,勞動者申請職業病診斷后,用人單位要提供蓋有公章的勞動者職業史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包括在崗時間、工種、崗位、接觸的物質等。
廣東至信忠誠律師事務所律師董亞民表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必須為員工提供必要的、安全的勞動防護用品。此外,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也是員工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可以有效避免或減少作業中的人身傷害。
他進一步指出,瑞幸員工遇到此類問題時,可以向瑞幸推薦合適長度和材質的手套,并要求瑞幸提供適合工作崗位的勞保用品,包括手套、護膚乳等;并建議瑞幸按照工作崗位不同靈活處理洗手問題;當因為工作需要治療手部皮膚問題時,員工可主張醫藥費應由瑞幸承擔。
北京盈科(合肥)律師事務所汪倫律師告訴九派新聞,若“瑞幸咖啡”門店的員工被認定勞動關系,在工作中手受到傷害,變成“爛手”,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3)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4)患職業病的;
?。?)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完全符合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屬于典型的工傷情形,故用人單位應當承擔工傷賠償責任。
主張工傷賠償應先向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再到市級勞動能力障礙鑒定委員會申請勞動能力障礙鑒定,后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任何一方不服可以法院起訴等程序主張勞動權利。
若沒有被認定勞動關系,這些兼職員工可以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由用人單位承擔賠償責任,可以向法院起訴主張損害賠償責任。
記者:王佳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