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關于“2018年度保險公司法人機構經營評價”的結果,昨日新鮮出爐。有20家保險公司連續兩年“拿A”,也有部分保險公司因償付能力不足等問題遭遇評級下調。
自監管部門對保險公司進行分類監管和差異化監管以來,每一年度的保險公司法人機構經營評價結果便備受各界關注。這一評價結果的重要性在于,它將引導資本市場、保險公司及其股東、保險消費者關注行業和公司經營,推動保險公司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2018年度被評價的保險公司共有151家,其中財產險公司77家、人身險公司74家。評級結果分為A、B、C、D四大類。其中,20家財產險公司獲評A級、51家獲評B級、6家獲評C級;13家人身險公司獲評A級、54家獲評B級、6家獲評C級、1家獲評D級。
A、B、C、D分別代表什么意思?A類公司是指在速度規模、效益質量和社會貢獻等各方面經營狀況良好的公司;B類公司是指在以上指標方面經營正常的公司;C類公司是指在以上指標的某方面存在問題的公司;D類公司是指在以上指標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公司。
很明顯,從上述評價結果來看,財產險公司的整體表現要優于人身險公司。而不唯市場份額、更注重價值、內控較嚴的外資保險公司整體表現要優于中資同業。
其中,有20位“好孩子”連續兩年拿到了A。分別是:人保財險、大地財險、太平洋財險、平安財險、華泰財險、史帶財險、太平財險、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陽光財險、愛和誼日生同和財險、鼎和財險、英大泰和財險、北部灣財險、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平安人壽、泰康人壽、太平人壽、太平養老險、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
被評為C類的財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各有6家。分別是:安華農業保險、長安責任保險、信利保險、長江財險、中路財險、久隆財險,中法人壽、幸福人壽、東吳人壽、渤海人壽、國聯人壽、橫琴人壽。被評為D級的,僅有華匯人壽1家公司。
據了解,評價內容包括速度規模、效益質量、社會貢獻三個方面,主要由定量指標構成。其中,財產險公司評價指標體系由保費增長率、綜合成本率、風險保障貢獻度等12項指標構成;人身險公司評價指標體系由保費增長率、綜合投資收益率、風險保障貢獻度等14項指標構成。
經營評價指標體系是保險公司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分類監管評價體系一起構成“三位一體”完整的保險公司監管評價體系,分別從經營效果、服務水平和風險狀況三個不同角度對保險公司進行評價。
經營評價指標體系之所以備受各界關注,主要源于這樣一個大背景:過去十多年里,保險業一直處于粗放式的快跑狀態,手續費惡性競爭、投資型業務飆漲等一系列現象,將保險業“唯保單數量、保費規模是圖”的增長模式暴露無遺。然而,在大資產管理時代、金融業全面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在與其他金融機構展開肉搏的競爭環境中,保險業這樣的增長模式顯然難以持續。如何由外延式擴張向內生性增長轉化,成為擺在監管部門及保險公司管理層面前的一個挑戰。
因此,為綜合評價保險公司經營狀況,加強保險監管,促進保險公司改進經營管理、轉變發展方式,監管部門制定了《保險公司經營評價指標體系(試行)》,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負責具體實施評價工作。
監管部門旨在通過建立這套經營評價指標體系,并且在行業內公開評價結果,來反映保險公司當下的經營狀況,引導保險公司轉變發展方式,摒棄粗放式增長,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作者: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