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貝“一死再死 ”,屢次受挫后,獐子島終于決定再也不大規模發展底播扇貝。
11月14日晚,獐子島發布公告稱,2019年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活動相關工作已全部進行完畢。根據抽測結果,預計核銷存貨成本及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合計2.78億元,約占截至2019年10月末上述底播蝦夷扇貝賬面價值3.07億元的90%,對公司2019年經營業績構成重大影響。
90%蝦夷扇貝被計提
公告顯示,本次抽測涉及在養的2017年度底播蝦夷扇貝面積26萬畝、2018年度底播蝦夷扇貝面積32.35萬畝,共計58.35萬畝。公司按平均6000畝/點位并均勻分布,共抽測點位97個,其中2017年底播蝦夷扇貝41個點位,2018年底播蝦夷扇貝56個點位。
根據各個小區抽測數據看,2017年底,播蝦夷扇貝五個區位(不包含11月份正在采捕作業生產的1萬畝區域)的平均畝產5.66公斤,其中最高區域畝產12.64公斤,最低區域畝產為0。2018年底,播蝦夷扇貝十個區位的平均畝產4.17公斤,其中最高區域畝產44.33公斤,最低區域畝產0.01公斤。
根據抽測結果,目前在養的全部58.35萬畝底播蝦夷扇貝中,畝產過低,采捕變現價值不足以彌補采捕成本的海域面積39.07萬畝,需核銷成本1.96億元;畝產較低,需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區域的面積13.9萬畝,預計計提跌價準備金額8205.89萬元;目前抽測畝產正常以及正在采捕作業海域面積5.4萬畝。
獐子島表示,因目前公司海域底播蝦夷扇貝非正常死亡情況可能還將持續,部分海域畝產水平尚存在不確定性,具體核銷存貨成本及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金額需根據2020年1月的年終底播蝦夷扇貝盤點結果計算確定。
6年累計損失近20億
近幾年,獐子島在底播扇貝發展上可謂損失慘重。
2014年9月30日,公司對底播扇貝核銷及計提跌價準備超過10億元。2018年1月,公司對賬面成本為5.78億元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進行核銷處理,對成本為1.26億元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計提跌價準備5110.04萬元,存貨核銷及計提跌價準備影響合計6.29億元,加上此次2.78億元的計提,獐子島三次合計在蝦夷扇貝資產上損失近20億元。
屢次受挫后,獐子島終于決定停止底播蝦夷扇貝規模發展。
公司表示,進一步關閉海上敞口風險。規劃自2019 年度至2020年6月底之前,完成放棄海況相對復雜的海域或暫停部分適用海域約 150 萬畝,根據海域使用相關規定,每年可節約用海成本約7000 萬元。自2020年始,底播蝦夷扇貝由規模發展階段向中試探索階段調整,以優化適合本地生態系統條件的蝦夷扇貝新技術、新良種、新模式,每年中試蝦夷扇貝約10萬畝,基本關閉底播蝦夷扇貝增養殖風險。
此前,蝦夷扇貝一度是獐子島主要的增殖品種,截至2013年末,播蝦夷扇貝占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比重為83.38%以上。
獐子島表示,近年來,底播蝦夷扇貝對公司整體收入及盈利能力的支撐逐漸下降。2018年底,播蝦夷扇貝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為6.3%、毛利占鮮活產品毛利比重為13.7%。2019年前三季度,底播蝦夷扇貝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為6%,毛利占鮮活產品毛利比重為10.4%。
獐子島表示,為化解單一品種的盈利能力波動產生的不利影響,公司不斷提升加工類產品、貿易類產品、苗種類產品盈利能力,持續優化公司整體盈利結構。在養殖板塊,除了底播蝦夷扇貝還有海螺、海參、鮑魚、海膽等多元化的土著養殖品種。
交易所再問詢:
是否存在財務“洗大澡”?
針對獐子島11月14日晚披露的2019年秋季底播蝦夷扇貝抽測結果,深交所再度向獐子島發《關注函》,要求對相關事項做進一步說明。
對于抽測結果,深交所要求獐子島具體說明每個抽測區位打撈出的蝦夷扇貝總重量、存活重量,對蝦夷扇貝死亡的判斷依據是否充分、合理。此外,針對公司披露的“2017年底播蝦夷扇貝畝產量為0至12.64公斤/畝,2018年底播蝦夷扇貝畝產量為0.01至44.33公斤/畝,不同區位之間差異較大”這一情況,深交所要求公司用圖示列明抽測海域各區位的位置及對應編號,說明在同一海域中平均畝產量產生較大差異的原因及合理性。
對于預計核銷存貨成本及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金額,深交所要求獐子島說明在不同區位抽測結果存在差異較大的情況下,利用局部抽測數據推算存貨核銷與跌價準備金額的依據是否充分、合理,并量化說明推算的具體計算過程,以及是否存在財務“洗大澡”的情形。此外,說明2017年、2018年底播蝦夷扇貝的可變現凈值合計為348.2萬元的計算依據。
深交所表示,近年來,公司底播蝦夷扇貝多次發生大額減值的情形,對此結合歷年實際采捕情況說明是否存在破壞性采捕的情形,并充分評估公司所在海域是否適合進行蝦夷扇貝養殖,未來是否還有繼續投苗計劃,未來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作者: 袁璐圖片來源:獐子島公告截圖、深交所問詢函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