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性思維,40歲就到了中年危機的時候了。隔三差五就有關于中年人的負面新聞傳出來,華為“清理”34歲以上的職員,中興42歲研發工程師跳樓……中年人各個岌岌可危,擔心被淘汰,擔心失業。40歲尚且焦慮沒人要,更何況60歲?
我們總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但有時候,拍死你的未必是后浪,也有可能是前浪。和這些廣場舞大媽相比,有些人的60歲比我們的30歲更值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的工作態度比不上,人情世故也拎不清。
那么,我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讓職場中的自己更值錢呢?
一、不怕做基礎的事情
“基礎”也就是很基本的任務,在職場中沒有任何含金量的事情,誰都可以做,但是這也不代表誰都能干的好。很多人不愛干“基礎”的工作,原因無非有幾點:
1. 事情過于簡單,讓我干這種事情簡直是大材小用。
2. 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有太過于瑣碎,沒有太多興致。
3. 事情很基礎,機械性的去完成,太浪費時間。
不要小看基礎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基礎技能,還可增加溝通的能力,沒學歷沒經驗不要緊,在不斷的工作過程中,積累人脈,增強個人影響力,影響的人越多,你的個人價值就越大,最終成為職場的KOL。
每一個環節都會對自己的人生有巨大的意義,所以要十分認真地去對待現在手中的任何一件工作,認真地走好職業生涯的每一個臺階。職場中最正確的姿勢就是永不停止前進的步伐。你不知道機會什么時候來,但當它一旦青睞你的時候,你可以自信地說,我已經準備好了。
二、給別人的永遠比別人要的多
身邊有這樣一個案例:王先生是某家外企的領導,當他每次需要10個 ideas 的時候,他的下屬莉莉永遠是想20個,需要20個的時候就想50個。不是因為害怕什么,只不過是因為過不了自己這關。
他們永遠想給別人更多,永遠想給別人驚喜,永遠想證明,事情可以被做得更好,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人而非機器人,有腦而不止有手,而是因為,只有當你不是一個被動的完成任務的機器型人的時候,才有可能從工作中得到真正的樂趣。
三、勤奮
你心中的勤奮是什么樣子的?
不同人對勤奮的定義可能不同,但是他們的那種辛苦絕對更接近朝五晚九而不是朝九晚五。同樣是一份研究,延伸的閱讀和思考是無止境的,你總是知道早早幫自己喊停,他們卻想用力到最后一刻才不遺憾。
“成功”是個讓人很羨慕的詞語,但也有人認為三十歲前年薪百萬,這不是也絕不應該成為成功的指標。如果你去問那些做到了的人,這樣花將近十年的青春和人生去交換到底值不值得,很多人會說不值得,剩下的可能大部分連自己都不知道。
選擇松弛的人生非常好,只要你快樂。畢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才是世上唯一的一種「成功」。
但是請不要只看賊吃肉,不見賊挨打,任何得到背后必有巨大的代價。你可以抱怨很多事,只是永遠不要抱怨,你得到的太少了。
四、把每一件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
聽過最無奈的話就是:我不在乎。是的,你什么都不在乎,所以你工作三五年還依舊在現在的位置,拿著一成不變的薪水。
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小鎮上,一位路人問三個石匠在做什么。第一個石匠無可奈何地嘆息說:“我每天都枯燥無味地搬石頭砌墻。”第二個石匠神色凝重地說:“我的工作很重要,我得把墻壘好,這樣房子才結實牢固,住起來才舒適安全。”
第三個石匠則目光炯炯,自豪地說:“我的責任十分重大,這是鎮上的第一所教堂,我要將它建成百年的標志。”
十年后,第一個石匠仍在另一個工地上砌墻;第二個石匠卻坐在辦公室里畫著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石匠則穿梭于全國各大城市,他成了國內有名的建筑商。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過:“如果只把工作當作一件差事,或者只將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從事你最喜歡的工作,你依然無法持久地保持對工作的激情。但如果把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看待,情況就會完全不同。”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抱怨自己的工作太簡單,太平凡,太沒有前途,終日憤憤不平,得過且過。殊不知“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人連最簡單的事情都干不好,又如何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呢?
阿里招聘廣場舞大媽年薪40萬,但也絕對不是普通的大媽,即使是做最普通的調查問卷,也能做的比你6。
最后,把我最喜歡一句話分享給正在職場奮斗的財蜜們:“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職場提升穩步走,攢錢路上不能停。和大家安利一個超有效的攢錢工具:
52周攢錢挑戰
100元起步,1年就可以多攢一萬元。90天、180天、365天期限自由選擇,年化收益率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