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陳歐的街電還能走多久
近日,由于被傳不給服務商結款、資金短缺、融資失敗等問題,街電再次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而此前接連發生的“創始團隊離職”風波、母公司聚美優品股東質疑其市場份額真實性的事件一度讓街電顯得有些局促。盡管該公司CEO原源通過社交渠道曬出街電6.5億元的銀行賬戶存款,但并沒有打消人們對這家企業和對共享充電寶行業未來的疑慮。
有錢還是沒錢
最近,微博上有自稱是街電北京服務商的網友爆料,街電新一輪融資可能失敗,因為他做了兩個月的服務商,卻遭遇了種種問題。
這名網友稱,街電北京服務商在今年6月跑下上萬家商戶,但最后結款的商戶不到50%;雖然與街電簽了一年合同,但到第二個月街電就稱客戶太少要求單方面解約;全國連鎖店面主動要求合作,街電卻拒絕了,理由是各個城市各自為政,連鎖企業沒辦法結款;商戶申請通過已經半個月,卻遲遲見不到共享充電寶的機器。此外,他還表示,街電給服務商強塞客戶。
對此,街電發布聲明稱,街電會通過合同約定指標來考核服務商并結算款項。對于沒有結款的服務商,街電表示是因為該服務商沒有及時提供發票,在該服務商補齊相關材料后,街電已經進行了全額支付。
而就在這件事被曝出的前一天,街電的母公司聚美優品遭到股票持有人美國恒潤投資公司(Heng Ren Partners)主管合伙人Peter Halesworth公開提出的一系列質疑與指責:包括聚美優品暫停有意義的股東交流已有22個月;聚美優品CEO陳歐提出以7美元/股價格私有化導致后續一系列錯誤;以及將IPO募資用于非核心業務的投資。
投資的非核心業務之一,指的就是聚美優品花3億元投資的移動充電寶項目街電。 于是,陳歐在微博上對股東的質疑一一進行了回應。提到街電項目時,他表示“街電團隊在短短3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80%的市場占有率,實現了市場第一的品牌認知度,絕對領跑共享充電市場”。同時還提到自己投資街電的“良苦用心”——“這些投資與聚美在獲得終端客戶及流量上面起到非常大的補充作用,將會是聚美平臺流量和品牌鞏固的重要環節。”
不過,聚美的股東“二進宮”直指“陳歐宣稱街電已經占有了80%的市場份額沒有第三方數據驗證”。
北京商報記者就街電的融資和市場份額情況致電該公司,但多次撥打電話都無人接聽。
其實早在今年5月底,就有消息曝出街電創始核心團隊離職,陳歐公開信間接證明了這個消息,并表示是“正常流動”,他同時透露之前注資的3億元已經花完,接下來聚美集團擬向街電再投資1億美元。
共享還是租賃
共享充電寶成為進入到2017年后,第一個被吹起來的風口。數據統計顯示,截止到5月中旬,共享充電寶行業的創業項目有22個,參與的投資機構超過38家,行業融資總額超12億元,而30天內集中披露的融資超9億元。
據了解,目前共享充電寶多采用和共享單車類似的押金支付模式。以街電為例,用戶憑借芝麻信用分600分以上即可免押金借用街電共享充電寶;租借的充電寶1小時內免費使用,超過1小時后1元/時,當日10元封頂;信用分不足600分亦可支付100元押金,充電寶成功歸還后,押金可隨時提現并退回賬戶。
街電充電寶多分布在人流大的地點,包括餐廳、酒吧、體育場等,提供充電站,每個充電站提供多個充電寶,用戶可以直接用這些充電寶給手機充電,或是借走充電寶,隨后在其他充電站歸還。
不過,對于街電這樣的共享充電寶模式到底是共享還是租賃,業界說法不一。經濟學家郎咸平評價共享充電寶就是“租賃生意,沒有任何創新”。在他看來,真正的共享充電寶應該是:人們花60元買一個充電寶,為了賺取1元的共享使用費,要送到指定地點,交通費都不止1元。“到最后充電寶又是跟共享單車一樣,是由自營公司做的租賃業務,根本沒有‘共享’。”郎咸平說。萬贊全網快充創始人郭顯秋稱,本質上,中國暫時沒有共享經濟,仍然都是通過互聯網實現的便捷租賃服務,專車如此,共享單車也是如此。
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則直言:“企業并不需要關心是租賃還是共享,而是應該要關心這些產品與服務是否能夠打到用戶痛點,是否能為企業賺到錢。”
但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爭議的業務,市場競爭無處不在,包括彼此之間的官司之戰。5月17日,來電公司將街電公司訴至深圳中院,索賠6000萬元;6月6日,來電公司再將街電公司訴至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索賠600萬元。
陳歐隨即反擊。7月,西瑞爾公司將來電公司訴至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索賠300萬元,而西瑞爾公司的單一股東是聚美優品,法人代表正是陳歐,這也被認為是陳歐和街電的自保,目前相關判決還未裁定。
自殺還是自救
對于陳歐來說,投資街電這個項目,最終的結果如何,尚且難以預測。
從行業的角度來說,共享充電寶到底能不能賺錢是個爭議點。不少人認為,共享充電寶與共享單車一樣,市場需求量高,回本只是個時間問題。小電科技創始人唐永波稱,自己在入局之前曾花了10萬元進行消費者調研,發現雖然有些消費者會自帶充電寶,但他還是發現很多消費者即使自己有充電寶,也還是會忘記給充電寶充電。因此,他認為共享充電寶總會有一定的市場。
但在郭顯秋看來,充電寶和共享單車等產品不一樣,充電寶是特別高頻、特別追求時效的東西,一天至少用一次甚至多次,手機沒電了是不能等的,不可能手機沒電了跑去租賃充電寶,還是隨身攜帶最放心,而且充電寶隨身攜帶也很方便,不存在共享單車那樣不便攜帶的問題。此外,充電寶價格不貴,大多都在300元以下,持有成本很低,按照10元/天的租賃價格,300元只能用30天,還是買一個劃算。
“因此,目前來電、街電等租賃充電寶公司,只是對應急使用場景的一種補充,恰好忘帶充電寶,恰好手機沒電,恰好可以租賃就租一個,這三種恰好組合在一起概率實在太低了。” 郭顯秋稱。
而對于街電來說,該公司面臨的命運似乎并不那么順利。7月公開數據顯示,街電鋪設的柜機超過20萬臺,充電寶數量為139萬個,共有292萬用戶借用充電寶,最高日訂單過22萬。按客單價1元計算,一個百元左右成本的充電寶大約要數月才能回本。若是按照陳歐自己在微博所說,其充電寶造價200元,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那么街電的回本周期則要更長。
相較街電,其他共享充電寶企業似乎要顯得財大氣粗些。來電科技除了傳統的投資機構外,還有騰訊背書,在線下擴張的時候都會起到推動;充充公司拿到政府的基金投資,也在線下擴張中極具優勢;而最大的黑馬則有可能是美團,因為美團旗下合作的線下商家不僅海量,而且容易跟傳統的業務形成聯動,擴充市場相對容易。
但是街電如今背靠的聚美優品,內部外部爭議不斷,在市場中的地位也不及往日。2016年2月17日,陳歐和管理層及投資人提出以7美元/股作價,將聚美優品私有化,退出美國股市。這個回購價格跟當初22美元/股的發行價相比,惹來中小股東們強烈反對和不滿。私有化事件最大的影響表現在股價上面,市值縮水至目前的20億元左右,跟當初最高370億元的市值相比,很難想象是同一家公司。
業內人士認為,現在互聯網以及流量紅利確實正在消失,包括聚美優品在內的所有電商網站都急于尋找下一個流量入口,通過如此大手筆的投入,能否用這種新生事物來實現倒流的目的還有待驗證,但聚美優品則沒有更多退路,而且留在賬面上的錢確實燒不了多久。
“歷史總是類似的,從直播大戰、單車大戰、打車大戰等來看,資本對行業的加速效益已經越來越快,行業洗牌也越來越快。”朱嘯虎認為以前行業需要經過三四年才能洗牌成功,而現在共享單車領域的洗牌可能只需要一年左右。充電寶則更快,可能在半年內格局就會逐步固化。而經過市場洗牌后,街電是否還能留下,仍是個未知數。(北京商報記者 金朝力 石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