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18年的呼格吉勒圖案,12月16日終于等來了改判:無罪。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號“俠客島”發布題為《誰在阻撓呼格案的昭雪?》的文章,文章寫道,檢察院、高院幾年前結論就和公安一致認定呼格案是錯案,然而,推動此案復查的小組建了一次又一次,無罪的判決卻依然等待了9年之后才到來。
2014年12月15日,呼格的親人在墳前把判決書復印件焚給呼格吉勒圖。
文章指出,在呼格案中讓人震驚的是,當趙志紅供述自己是真兇后,原本保留在公安局的兇手精斑樣本卻“莫名丟失”了。包括當趙志紅供述了10起命案后,起訴書也是莫名其妙變成了9起。很明顯,這是有人意識到了錯判,卻遲遲不肯正視,甚至想繼續隱瞞。
即使如此,今年11月,在宣布此案進入再審程序的新聞發布會上,面對“案件啟動復查和再審過程中是否受到了當年辦案人員的干擾”的問題,內蒙方面的回答是:“在復查期間,沒有遇到阻力和障礙。”
文章最后強調要嚴查呼格案的制造者責任,一究到底,真正還給蒙冤者正義。
全文如下:
早上9點鐘不到,手機上的新聞已經推送了過來。塵封18年的呼格吉勒圖案,終于等來了改判。
無罪。
兩個18年
呼格吉勒圖長眠的時間,足以讓一個嬰兒長為成人。這也是他從留在世間的最后一個標簽—“流氓殺人犯”,到沉冤昭雪所花掉的時間。
在今天回頭看這起案件,會有種黑白電影般的荒唐之感—18歲的呼格,在隔壁的女廁發現了一具尸體,之后去報案,卻在48小時的審訊之后被定為嫌犯;兩個月后,內蒙的冬天,他穿著一件單衣,被五花大綁地公審,飯都吃不上,之后被以“流氓殺人罪”槍決。9年之后,身背數十起命案的慣犯趙志紅落網,卻能精確地描述出作案的時間地點和細節,并在案發現場被拆遷改造后依然熟悉地指認;推動復查的小組建了一次又一次,新華社的記者發了5篇內參,無罪的判決卻依然等待了9年之后才到來。
我們已經沒有必要、也無力去復述接到無罪判決書的呼格父母的表情與哭喊。畢竟,幸福或許相通,痛苦卻難以理解。若非親身經歷,很難有資格說出“我理解你的感受”。
世間最無力的事,莫過于衰老不可逆轉,人死不能復生。
往事鉤沉
下午,鳳凰新聞鉤沉出了一則陳年報道—1995年,刊發在呼和浩特當地媒體的《“4·9”女尸案偵破記》。
以今天的目光看,這篇文章里,諸如“馮副局長、劉隊長等分局領導,會意地將目光一齊掃向還在自鳴得意的兩個男報案人,心里說,你倆演的戲該收場了”、“臨場領導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即便是眉頭的一起一伏,都是無聲的命令”,都很難稱得上“新聞手法”,更像是繪聲繪色的地攤文學。
但是,在“熬了48小時之后才獲得的”口供之后,文章的結尾卻是斬釘截鐵的:“殺人罪犯就是呼格吉勒圖。”
事實上,2005年,在趙志紅落網并主動招供此案之后,當時復查的內蒙古政法委“一位主要領導”就曾經公開對媒體表示,“以法律的術語講,當年判處呼格吉勒圖死刑的證據明顯不足,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冤案”,“殺錯了”。
但同樣,在趙志紅被不公開審理時,10件命案中只被起訴了9件。缺席的一件,就是他主動招認的呼格案。如果不是連續的內參文章,趙甚至可能當時就被判處死刑,使案件進入更加死無對證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