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2日電 11月22日,中國與東盟共同宣布,建立有意義、實質性、互利的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30年間,從最初的“對話關系”到如今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國與東盟關系不斷升級。接受中新社采訪的國際問題學者強調,這些頂層設計不斷為雙方的合作注入強勁動力。
“過去30年,對話伙伴關系為中國與東盟相互了解、相互認識、增進友誼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指出,中國與東盟建立的一系列機制以及設置的議題往往走在時代前沿,實現多方共贏,這使得雙方合作擁有“持續的生命力”。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說,回顧過往,中國與東盟有著持續的信任關系和對話機制,這對經貿往來、人文交流等都產生了直接而積極的影響。
如其所言,中國和東盟互為最大規模的貿易伙伴、最具活力的合作伙伴、最富內涵的戰略伙伴。一些數據直觀反映出“活力”所在。30年間,從不足80億美元到6846億美元,雙方貿易規模擴大了85倍,相互累計投資則超過3100億美元。從修路架橋到扶貧減貧,豐碩的合作成果加深了11國20億民眾的“獲得感”。
中國東盟的合作具有強勁“動力源”,其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力在應對危機時效果更為凸顯。
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艱難的時刻,東盟國家捐款捐物。東盟國家出現疫情反彈時,中方積極行動,已向東盟10國提供超過3.6億劑新冠疫苗和大量抗疫物資。在積極抗疫的同時,雙方于2020年實現互為最大貿易伙伴的歷史性跨越。東盟國家更期待中國能夠為本國經濟復蘇注入動力。
在王帆看來,如今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可謂承前啟后、恰逢其時。隨著彼此戰略信任大幅提升,在政治安全、經濟、社會文化、地區和國際等方方面面或有新的舉措,雙方的合作前景更為可期。
外界分析稱,22日發表的《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聯合聲明》,描繪出合作的廣闊前景。“探討同‘一帶一路’倡議開展互利合作”“加強中國東盟疫后合作”“發展全面積極的經濟關系”“強化區域供應鏈”“啟動中國東盟技術合作協議談判”等表述,指明新的動力所在。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翟崑指出,30年實踐表明,中國與東盟的制度化合作升級呈現出與時俱進、不斷優化等特點,也就是說,雙方往往根據形勢、需求變化而調整雙方關系定位。在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之際建立的“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料將為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以距離正式生效還有一個多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為例,受訪學者均認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不僅將確保該協定得以更好地運行,更與其緊密相連、相互作用。
“在后疫情時代,各國發展都面臨著不確定性。‘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形成了政治與經濟的‘雙保險’。這不僅進一步夯實了穩定發展的基礎,之于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也大有裨益。”陳鳳英說。
翟崑也著眼于中國東盟對話伙伴關系的升級,并談到此舉對于進一步推動制度化合作的深遠意義。
翟崑說,“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定位分為雙方、地區、全球三個層次。換言之,中國和東盟的對話伙伴關系引領示范了區域合作,面向未來,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區域合作框架在富于活力的中國—東盟乃至亞太地區落地生根,這里也將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示范區”和“動力源泉”。(記者 張素 李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