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中國 活力四射
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便捷高效的鐵路網、密集交錯的航線網,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讓中國人的出行變得更為便捷。中國交通運輸不僅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品質也更高。“復興號”讓乘坐更寬敞舒適,電子化民航設施讓飛行更順暢,共享單車讓“最后一公里”更輕松,智能導航讓駕駛更高效……科技創新、真情服務正在推動更高質量的交通發展,也讓流動的中國活力四射、充滿溫馨。
快捷出行 一日千里
【鏡頭】
“家鄉的水產和應季菜,兒子最愛吃。”周六早上7點,上海市民楊阿姨兩手拎著大包小包,登上了開往北京的高鐵列車。兒子去年在北京安了家,楊阿姨便成了京滬高鐵上的常客。
從上海到北京,1300多公里的距離,過去要15個小時,如今最快4小時18分,睡個短覺的工夫,便已身在千里之外。列車穩穩停靠在北京南站,低頭一看,保溫袋里的鱸魚依然凍得硬邦邦,竹簍里的大閘蟹還在吐著氣泡。楊阿姨說:“起個大早在上海買菜,中午就趕得上給兒子兒媳做地道上海菜,如今出門愛上了打‘高的’!”
【解說】
楊阿姨的體驗是我國交通運輸體系走向現代化的縮影。新中國成立以來,從“瓶頸制約”到“初步緩解”再到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我國交通運輸領域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快速縮小,一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昂首屹立于世界東方。
看鐵路,高鐵撐起運輸“動脈”。從咣咣響的綠皮車到世界上運營時速最高的“復興號”高鐵列車,中國鐵路不斷提速,高鐵網越織越密,中國高鐵里程也已占世界高鐵里程的2/3。
看民航,樞紐強壯航線“脈搏”。我國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機場已達37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機場群年旅客吞吐量數以億計。越來越多的航空樞紐,極大增強了我國航空運輸能力。
看公路,高速挺起路網“骨架”。從1984年12月長約20公里的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破土動工,到2017年總里程2768公里的京新高速全線貫通,高速公路日益走進百姓日常生活。一張由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線和18條東西橫線構成的國家高速公路網已然織就,讓自駕游成為大眾出行的重要選擇之一。
從前慢,而今快。“中國路”縮短了空間距離,也促進了要素流動,讓古老的神州不斷迸發出新的發展動力。
愜意出行 一身輕松
本報記者 王 政
【鏡頭】
8月,上海的趙先生圓了318國道自駕夢。“沿途風景壯美,再辛苦也值。”不過,進入甘孜藏族自治州后國道變窄,借對向車道超越慢車,讓他這位駕齡不到3年的新手至今心有余悸,“要是有自動駕駛功能就好了。”
廣汽新能源日前上市的一款純電動SUV,讓趙先生期望成真。這款全球首個實現L3級自動駕駛輔助的智能車,可提前掌控半徑200米范圍內所有車輛的位置及動態,只需撥動轉向燈撥桿,即可自主探測路況,自動完成變道動作,讓新手瞬間變成老司機。
【解說】
自動駕駛,是近年來汽車產業擁抱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催生的新技能之一。目前,吉利、上汽、廣汽、長安等中國品牌車企,均已推出搭載L2級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的量產車。2020年,梅賽德斯—奔馳、長安、上汽、北汽、小鵬等將實現L3級量產。伴隨著超低時延5G網絡的搭建、車路協同的完善以及算法的精進,L4、L5級別自動駕駛將完全解放駕駛者的雙手、雙腳和雙眼,汽車也將蛻變成為除工作、生活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
與自動駕駛同樣改變著人們出行的,還有網聯技術。刷臉即可啟動發動機,動動嘴皮子即可輕松設定導航,全景AR模式虛擬儀表將道路實景與導航融為一體;車載AI定制形象將在車機屏幕中每天陪伴你,“車信”系統讓駕駛者開車、在線聊天兩不誤……搭載上述“黑科技”的汽車,將智能網聯技術帶入了智能座艙時代。
近年來,中國品牌車企在智能化、網聯化道路上大膽創新,推出了一批以語音識別、智能導航、移動社交、自動泊車等功能為代表的成熟應用,上汽、東風日產等車企,率先實現車聯網接入超百萬,全國車聯網用戶保有量更是達到千萬量級。據預測,今年我國車聯網產業規模將達到1800億元。智能化、網聯化,不僅大大提升了駕乘的舒適性、便利性,也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優勢之一。
智慧出行 一鍵辦理
本報記者 劉志強
【鏡頭】
“從地鐵口到家這段路,最佳選擇就是共享單車。手機一掃碼,騎上就出發!”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杜鵑說,從地鐵站到家門口,打車不劃算,拎著東西走路很累,“摩的”不安全,“共享單車省時、省力、省錢,既健康又環保!”
摩拜、小藍、青桔、哈羅……如今的大中城市街頭,各式各樣的共享單車琳瑯滿目。截至去年底,興起不過三四年的共享單車已在國內280余個城市投入運營,日均服務過千萬人次。
【解說】
共享單車出現以前,不少城市都曾試圖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也都嘗試推出公共自行車服務,但往往不太成功。共享單車之所以能夠廣受青睞,就是因其通過升級技術、創新模式,將“痛點”一一化解,讓出行更加便利:為車加裝智能密碼鎖,讓公共車輛擺脫了對“樁”的依賴,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取車還車;移動支付的發展,使用戶再不用找網點辦卡、續費,全部操作都能在手機上完成。
技術改變日常生活,智慧刷新出行體驗。近年來,互聯網、物聯網、移動通信、手機支付等技術的風生水起、加快應用,撬動起交通領域的一場智能化變革:
過去,人們打車時,得守在路邊招手示意;如今,拿起手機、預約車輛即可。依靠移動互聯網技術,網約車解決了打車信息不對稱難題,讓供需匹配更加精準高效。
過去,人們坐公交時,要找站點、排長隊、辦理紙質月票;如今,交通一卡通、手機移動支付、二維碼付款、銀聯閃付等支付方式遍地開花,全國百余座城市進入公交移動支付時代。
打開手機導航,立馬獲知路徑最近、時間最短的路線;打開購票APP,足不出戶買到汽車票、火車票、飛機票;刷臉進站、無紙登機、自動泊車……眼下,智慧交通正深刻改變著億萬國人的出行習慣,“一部手機行天下”已經逐漸成為現實!
溫暖出行 一路暢達
本報記者 趙展慧
【鏡頭】
“從買機票到登機,都可以在線上搞定!”乘坐前往北京航班的廣州旅客何麗告訴記者。在手機APP上下單買機票,網上值機自選座位后,通過電子登機牌提前辦理行李托運,到達機場后將行李放到自助托運機上即可自動掃描安檢,還能全程追蹤行李軌跡,最后出示電子登機牌掃一掃就能順利過關登機。一氣呵成的民航電子化出行,快速、便利還更安全。
【解說】
回想幾十年前,預訂機票要憑單位介紹信現場辦理,機票、登機牌全是手寫,坐飛機是“稀罕”的出行方式。可到去年,我國民航全行業共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206.4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6.1億人次,運輸總周轉量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二。如今民航一天完成的周轉量比1978年一整年的還多。
在空中能上網,刷臉能安檢,中轉行李能直掛,民航智能化出行體驗層出不窮;無陪兒童等特色服務越來越精細化,應急救護等制度越來越規范化,真情服務融入更多細節。
與民航一樣發生巨大變化的還有鐵路。從綠皮車到“復興號”,改變的不僅是速度。不再需要去車站排長隊買票,到站就有智能VR導航領路,上車還可以用手機點外賣,美食直接送到座位上……坐上了“復興號”,座位更寬敞,旅途更舒暢。
中長途靠飛機和高鐵,短途出行有公交。近幾年網絡化、立體化、多元化的公交系統將公共交通深入城鄉的毛細血管中。目前,我國公交專用道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較創建初期增長約1倍,城市公交運營里程、在建里程以及完成客運量均居世界第一。更貼心的是“零換乘”,隨著城市綜合客運樞紐崛起,不少城市已實現航空、高鐵、城市客運等多種方式的一體化換乘,有力保障了群眾安全、便捷、經濟、高效的出行。
航線密了,車速快了,換乘便利了,服務更周到了,出行更高效了,高質量服務將車流、人流匯聚成一股股暖流,讓百姓出行一路順風又順意!
本報記者 韓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