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日前發布了最新年度數據,顯示當地常住人口持續凈流入:2017年,深圳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252.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近62萬人,凈增量創新高。
反彈的常住人口增速
本月初,深圳市統計局發布了分析報告《2017年深圳經濟有質量穩定發展》,透露“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252.83萬人”。而2016年末深圳常住人口為1190.84萬人,去年凈增了61.99萬人。深圳常住人口年凈增量超過60萬人,上一次還要回溯到2000年。
數據還顯示,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速最近幾年在反彈。“十一五”期間,深圳市常住人口年凈增量在40-42萬之間,2010年首次突破1000萬,之后三年增速放緩,年度增量在8-9萬左右,2014年反彈達到了15萬,但隨后三年持續飆升,2015年、2016年常住人口增量分別為59.98萬人、52.97萬人,再到去年的近62萬人。
在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看來,這應該與深圳非戶籍人口多、非戶籍人口待遇與戶籍人口差不多有關。“這么多年,深圳人對戶口沒有其他城市那么執著,一是本身是移民城市,大家都差不多;二是人口年輕,高素質、高財智的人口多,對戶口不是那么看重;三是深圳金融發達,產業較新,政府管理相對寬松,成功率高。”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告訴記者,深圳城市人口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年輕,一個是學理工科的大學生比例比較高。“深圳現在對高等人才的政策比較優惠,因此吸引了比較多的海外留學生、理工科背景的大學生去深圳,這對深圳城市發展、創新城市建設都是非常有利的。”
提升的戶籍人口占比
在北上廣深這四大超大城市中,深圳是最特殊的一個,它的新移民與外來人口占據了絕對多數,與戶籍人口形成了倒掛。記者暫時還沒有查詢到2017年深圳戶籍人口的數據,但2016年1190.84萬的常住人口中,戶籍人口僅占了32.29%,而非戶籍人口即“深漂族”占了67.71%,多達806.32萬,比深圳戶籍人口多了一倍。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深圳近年來大幅降低人才的落戶門檻,大力度吸引學歷型、技能型人才。目前深圳市出臺的政策,已將純學歷型人才落戶門檻放寬至大專及以上,對人才入戶量不設指標數量上限,人才落戶條件之寬松程度堪比諸多二三線城市,在北上廣深這四大超大城市中也是最低的。
在今年1月舉行的深圳兩會上,深圳就透露2017年新增全職院士12名、“千人計劃”66名,全年共引進各類人才26.3萬名、增長42%。而2018年,深圳市也已提出要制定鼓勵海外人才來深創業就業政策,完善人才住房、教育、醫療、社保等服務,探索建立人才住房先租后買、以租抵購制度,努力營造一流的人才環境。
數據顯示,1981至2000年,深圳常住人口年均增速都要快于戶籍人口增速,但本世紀以來,這一情況已經完全逆轉。“十二五”期間,深圳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長了1.9 %,而戶籍人口年均增長了7.2%。深圳常住人口中戶籍人口占比,2000年僅為17.81%,到2016年已經達到了32.29%,16年間提高了約14.48個百分點。
觀察
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
胡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人口城鎮化率58.52%,而發達國家,特別是東亞的韓國、日本,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時,人口就會加快向中心城市集聚。
“中國人口也還在進一步向中心城市聚集,雖然國家對中心城市人口提出一些控制,但是這個趨勢還是很明顯。”胡剛告訴記者,城市化水平60%左右的國家經濟還不是特別發達,政府能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還只能相對集中在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就業機會要比小城鎮、中小城市好,中心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就特別強,這是客觀的經濟規律。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十二五”時期廣東人口發展狀況分析》報告也指出,“十二五”時期,珠三角地區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不斷增大,廣州、佛山、東莞、中山四市人口密度繼續高于北京和天津,而深圳超過上海,成為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城市,而廣州、深圳常住人口增加數量是全省最多的,反映出人口向超大城市集聚的趨勢仍然十分明顯。
“不過,一個城市人口規模如果太大,就會帶來很多城市問題,如交通擁堵、環境壓力等等。”胡剛指出,國家從十七大開始,提出通過發展城市群的形態,來適應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的過程,“這是國家城鎮化鼓勵采取的一個方針,一方面能夠滿足人口城市化的客觀需求,同時又能夠解決中心城市過度膨脹的問題。”
羊城晚報記者 陳強 實習生 胡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