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春餅及爆米花
二月二兒自古流傳著眾多飲食庁面的習(xí)俗,吃春餅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被百姓們稱為吃龍鱗餅或龍皮,春餅是用溫開水和面揪成-個個小擠兒,在兩個擠兒上一側(cè)抹上些香油, 毎兩個連一起同按扁搟成約七寸見圓的面餅在餅鐺上烙熟,故曾俗稱為荷葉餅或合頁餅;老北京人不止是在立春節(jié)那天吃,二月二龍頭節(jié)時也必吃,由于烙出的薄餅上留有很多烤烙出的糊點兒似那龍身上的龍鱗,故稱為龍鱗餅龍皮;二月二兒用春餅?zāi)ㄉ狭鼐拥奶鹈驷u放些大蔥條,夾上醬肉或“扒豬臉”及“炒合菜”或春盤中的菜卷著吃,葷素搭配營養(yǎng)膳食平衡,吃起來真是又香又美味可口喲。
這天常吃的餃子叫食“龍耳”,吃面條稱為吃“龍須面”,吃餛飩吃元宵叫吃“龍眼”,吃米飯稱為食“龍子”。吃饅頭或春卷兒叫吃“龍蛋”,吃雞爪子也被稱為吃“龍爪”,
除此以外這一天人們還要吃豬頭和魚頭。人們喜愛把豬頭魚頭視為龍頭奉祭,其本是吉祥兆頭的標(biāo)志。自古以來豬頭是祭奠神祖的供品,豬頭曾是不能隨便吃的。民間過年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改善伙食,殺了豬后每天飯菜都會有點肉,待正月一過肉吃完了,就剩下曾祭奠用的豬頭,正好二月二時再用豬頭當(dāng)祭龍王的供品。
舊京時也有百姓家選擇吃魚頭的,其取自于“鯉魚躍龍門”的典故,其喻意著吉祥福順。還有些人家在這天要用發(fā)好的白面搟成長片,放入已拌好的肉餡,然后卷成似龍的長條,盤入籠屜,蒸熟后全家分食,人們稱為“吃懶龍”,喻意著吃了似龍狀的食物可以解除春困與懶惰,抖起精神過好日子。
有趣的是,北京人最愛吃的美味小食品爆玉米與“二月二”龍頭節(jié)還有聯(lián)系。傳說武則天“立周”稱帝后,惹得玉皇大帝震怒,便傳諭四海龍王在三年內(nèi)不得向人間降雨。龍王看到人間因干旱而餓殍遍野的慘狀,他偷偷地為人間降下雨。百姓得救了,而他卻被玉帝打下凡間壓在五臺山山底下受刑,并立石碑曰:“龍王降雨犯天規(guī),當(dāng)受人間千秋罪。惹想重返靈霄閣,金豆開花方可歸。”人們?yōu)閳簖埻踅涤昃劝傩彰鳎教帉ふ议_花的金豆,可哪里都找不到呀!到了二月初一這天,正逢趕集之日,有一個老婆婆趕集去賣包谷,袋口松開金黃金黃的包谷籽撒了一地。人們看到后心想,這包谷籽不就是金豆嗎,炒炒不就開花了嗎?于是大家在二月二那天各家各戶都在大院內(nèi)支起鍋爆炒起了玉米花,并在院中設(shè)案焚香,拜奉龍王。玉帝在天上向下一看,那金豆真的開花了,遂將龍王免罪釋放,讓他重掌風(fēng)雨大權(quán),不久人間普降春雨、農(nóng)業(yè)豐收。打這以后每年的二月初二,老百姓都爆炒玉米花吃,邊吃口里還唱念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囤滿、小囤流”以企盼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景。(文/張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