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龍頭與回娘家
關于二月二的習俗,現在最為人們熟知的是,“二月二,剃龍頭”的俗語。這一習俗延續至今。一到這天,北京城大街小巷的理發館里人滿為患。
這個習俗為何如此盛行?是因為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正月里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后,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發店。故舊京時,大年三十兒前剃頭挑子及后來的理發館最忙。
不過,“正月里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屬于誤傳。清軍入京城后曾傳令原漢族民眾-律學清滿族人,剃光頭只在后腦留個辮子;但漢族百姓心里并不服氣,每次剃頭時必引思起曾經的滿頭黒發,所謂‘’剃頭思舊‘’,后來被傳說為‘’剃頭死舅舅。
關于“二月二兒剃龍頭”也有傳說。那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訪游樂后回京師途中,有一次游船停靠在天津衛, 他看見有些農家的小孩在剃頭,,乾隆怱然想起那天是二月初二,靈機一動也想剃剃頭,下諭旨后隨行官吏急忙找來天津衛最好的剃頭匠,但來了幾個都沒剃成,皇帝都不滿意。原來過去給皇上剃龍頭, 剃頭匠是不許一只手按著皇上的頭,一只手拿剃刀剃的,那幾個剃頭匠不懂這規矩。后來找來個懂得此規矩的,剃好了乾隆的頭,并給刮了臉, 乾隆一高興給了好些獎賞, 剃頭匠領了賞賜高興而去。此事兒傳至四九城,就成為二月二,剃龍頭的習俗。
其實,在二月二,民間還有很多習俗。古人認為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萬蟲伏藏,農作物也因此獲得豐收。元人歐陽玄寫的《漁家傲》詞中曰:“二月都城春動野,……引龍灰向銀床畫”。清人清人潘榮陛在他寫的《帝京歲時紀勝》中也載:“二日為龍抬頭日,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呼為引龍回。”即二月二兒這天一早,天沒亮就起床,用細爐灰或石灰從大門街外井臺開始一直撒向房中床腳,再沿墻根撒向灶臺邊,意為“引龍回”。讓神龍鎮住各種害蟲,至今北京一些農家仍有此習俗。
“祭餅熏床蟲子收,青龍今日定抬頭”。《燕京歲時雜詠》的這句詩詞描寫出舊京百姓家于二月二龍抬頭這天用油煎春節祭祀時的剩余面食供品,以油炸味兒來熏屋子熏炕, 俗曰熏蟲兒。民間也有“敲呀敲,敲炕頭,金子銀子往家流。 敲呀敲,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見面。”、“二月二,掃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不下墻”,以及“二月二,掃鍋底,省柴省火不費米”等眾多民謠民諺。
‘‘二月二兒,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這句歌謠說的是老北京城二月二的一個傳統民俗,舊京時百姓家新婚不久的男女,正月里男人家最諱忌守空房,媳婦必須在男方家里,因此,正月后必在二月初二這天去接回女兒,讓女兒在家住上幾天,全家團團圓圓吃頓團圓飯,接回時父母常在大門外迎接,并用已制作好的年糕或花糕貼在女兒的額頭上,母親還會念道著“昐我女兒家日子越來越紅紅火火,節節升高”。女兒回來時,也會帶來的-些新磨成的玉米面或白面倒在父母家中的糧倉內,以示給娘家填倉,全家一片歡樂情景, 這個習俗至今在一些農鄉里仍有傳承。
另外,自明清以來,二月二兒這天在北京及各地的農鄉地區均必舉辦祭祀龍王的典儀及活動,民間的香會必在龍王廟內外出演社火,演出舞龍與舞獅等精彩節目歡慶,祈昐那龍抬頭興風下雨滋潤大地,農作物大豐收。在城鄉的一些住家的主婦們于二月二這天常用彩紙剪些貓雞以及葫蘆福字等圖案作為鎮物,然后貼在屋墻或玻璃窗上,喻意著讓貓逮老鼠,讓雞啄吃害蟲,企盼著吉祥福祿萬事如意。
“剪金貼額邀神眷,還約拈香到涿州”,舊京時二月二兒京郊及涿州的碧霞元君廟燒香奉拜,以祈求吉瑞祥福,故二月二也曾被稱為踏青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