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0月13日電(實習生 歐陽伊嵐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獲悉,該院將于今年11月擇機發射全球首顆脈沖星導航試驗衛星(XPNAV-1),其目的是探索宇宙中那些最神秘的脈沖星,驗證基于X射線脈沖星的航天器自主導航技術可行性,以搶占世界航天前沿技術戰略制高點。
脈沖星是死亡恒星的一種,屬于高速自轉的中子星,它的典型半徑僅有10公里,其質量卻在1.44倍至3.2倍太陽質量之間,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天體。值得一提的是,脈沖星具有極其穩定的周期,其穩定度比目前最穩定的氫原子鐘還要高1萬倍以上,被譽為自然界最精準的天文時鐘。
這也是脈沖星能夠運用于的原因所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脈沖星導航試驗衛星科學任務系統總設計師帥平說,和陀螺的原理一樣,脈沖星轉得快、質量大、半徑小,因此它的每次旋轉非常穩定。目前,已發現和編目的脈沖星達到2000多顆,其中約有160多顆脈沖星具有良好的X射線周期輻射特性,可以作為導航候選星。
與傳統的衛星導航不同,脈沖星導航不能直接對地面進行導航,而是對近地軌道衛星、深空探測及星際飛行器進行導航。這是因為,X射線屬于高能光子,難于穿過地球稠密大氣層,只能在地球大氣層外空間觀測到。
打一個比方來概括脈沖星導航原理就是:X射線脈沖星作為宇宙中的“燈塔”,依靠自身發出的極為穩定的X射線脈沖信號,為近地軌道、深空探測和星際飛行航天器提供高精度的位置、速度、時間和姿態等豐富的自主導航信息服務,從而實現航天器長時間高精度自主導航與精密控制,具有廣闊的工程應用前景。
“如果我們能夠實現脈沖星的導航,不用再從地面對衛星進行追蹤測量,它將自行整理數據發回,告訴地球我在哪兒。”帥平說,一顆衛星每年維護費用高達6000萬美元,包括設備、地面站布設,但如果實現自主運行,將會大大減輕地面測控站的負擔、費用和工作量,不過,他也強調,要達到這一點是很難的。
帥平提到,此次脈沖星導航試驗衛星將解決三個問題——“看得見”、“測得準”、“用得上”。即在軌試驗驗證自主研制的X射線脈沖星探測器,進行X射線脈沖星觀測,驗證脈沖星導航技術體制、探索新型導航技術。
正如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發展部部長黃獻龍當天所說的,2005年,五院率先啟動脈沖星導航技術的概念研究,從概念研究、技術探索,到飛行試驗,用了11年的時間,“應該說進展很快”。不過,這只是在脈沖星導航技術研究的征途中邁出了一小步,希望大家給予更多的包容和鼓勵,希望他們有更多“貌似不靠譜”的創新,把“不靠譜”變成“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