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記者來到坐落于崇陽溪畔茶亭山上的武夷山市第二中學(老區中學)。一棟棟潔白的建筑錯落有致,依山聳立,掩映在青翠的山林中,朗朗書聲,由遠至近。
“這46階石階是建校初留下的最后一個老物件了。”走在武夷山二中通往山頂新操場的石階上,56歲的老教師蘇建生感嘆,改革開放40年來,他與這歷經滄桑的石階一樣,既是武夷山二中美麗蛻變的親歷者,也是見證者。
1983年,21歲的他被分配到武夷山二中任教。學校創校初,學校與其他單位擠在一個山頭。回憶過去的學校環境,蘇建生記憶猶新:學校經常斷電,學生提燈籠上晚自習;磚混結構教學樓,樓上拖地樓下漏水;黃泥操場和煤渣跑道,晴天一臉土,雨天一臉泥……
時隔多年,還有一件事讓他難以釋懷。“上世紀80年代初,寄宿生自己家里帶米帶菜,在食堂蒸飯。但是學校沒有自來水,全校四百多名師生蒸飯、喝水,都用山壟田里的水。”
來之不易才備感珍惜。后來,學校陸續蓋起了磚混結構的教學樓、宿舍、食堂等,教學和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進入新世紀以來,政府又陸續投入幾千萬元,改善學校教學條件。當第一棟現代化教學樓拔地而起時,所有人無不歡呼雀躍。
綜合樓、圖書館、操場、室內體育館……一個個項目相繼落地實施,人們印象中的那個二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硬件設施的不斷提升,武夷山二中也由最早的30多位老師、400多名學生,發展到現在初高中部64個班3000多名學生、222名教職工,其中中高級教師173人。
不單單是學校硬件設施加強,學校軟件也不斷“升級”。從“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科書”,到多媒體“智慧課堂’,二中的變化不僅體現在辦學條件和硬件設施上,還反映在教學理念、教師綜合素質等方方面面。
“現在教師掌握的技能越來越多。”蘇老師介紹,上世紀90年代,他是市里第一批參與電腦培訓的老師,現在學校絕大多數教師能夠熟練使用現代教學手段,許多教師能夠制作多媒體課件。
幾十年來,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二中不論是教學規模還是辦學質量都在不斷提升。1981年創校;1999年5月通過“三級達標校”驗收進入重點中學的行列;2009通過“二級達標校”評估驗收。學校初中教學質量多年穩居全市前茅,廣受社會贊譽。
學校還積極探索特色教育的道路,取得良好成效。1991年,二中開始創辦日語班和音體美特長班。日語特色教學成為該校一大品牌,學校被評為全國高中日語教學實驗優秀學校。音樂、美術和體育特色教學也源源不斷地為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北體大、福建師大等高校輸送了一大批優秀學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