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南平邵武市水北鎮故縣村至二都國有林場的多處施工現場,各種機械設備響聲隆隆,雖已入秋,天氣不再那么炎熱,但建設者依舊汗流浹背。
“故縣村至二都國有林場路段是邵武市‘世遺1號’風景道的重點路段,總長約19.5公里。”施工現場負責人范增明介紹,“為確保按序時進度完成該路段瀝青路面的攤鋪任務,我們組織成立5個施工班組,投入60多名施工人員、30多臺(輛)施工機械,采取‘5+2’和‘白+黑’的工作方式,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近年來,邵武市積極主動融入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建設,連接南平環帶251生態旅游環線,開發銜接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至泰寧世界自然遺產的風景廊道,以人為本,打造“形神兼備”的“富春山居圖”,賦能生態文明建設。
“‘世遺1號’風景道是邵武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主動融入‘環帶’建設的重點項目。通過連接武夷山和泰寧2個世遺景區,串聯邵武天成奇峽、和平古鎮、櫻花小鎮、生物研究與開發觀光基地等景觀節點,激活沿線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等資源,推動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帶動鄉村全面振興。”邵武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肖聲祥說。
據介紹,“世遺1號”風景道總投資約4億元,主線加支線全長101公里,涉及邵武6個鄉鎮21個建制村。項目通過對現有農村公路、省道219、國道316和322進行路面白改黑提升,并進一步優化邵武及周邊區域旅游線路,統籌沿線旅游資源。
為將“世遺1號”風景道打造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養生示范帶、文旅融合發展的經濟示范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產業示范帶,邵武市進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建立以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推動工作機制的通知》,成立工作專班,嚴格落實“三化五定”閉環管理機制,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標準高質量推進“世遺1號”風景道建設。
邵武還做好調研考察,對沿線的自然資源、文旅資源、閑置資產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摸底和挖掘。在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后,今年7月1日,邵武市“世遺1號”風景道建設項目舉行開工儀式。
與此同時,邵武緊緊抓住“環帶”建設難得的機遇,對天成奇峽的竹筏、和平古鎮的古建筑、大埠崗的櫻花、瀑布林的溫泉、云靈山的漂流等豐富的旅游資源進行重新梳理,打造精品旅游線路。一方面,決策層深入思考邵武在閩北風景道沿線的差異化優勢,謀劃邵武在武夷山和泰寧中間該怎么做,創設富有邵武特色的旅游產品,推動旅客變游客、過客變常客、流量變留量。另一方面,在建設中當地正在積極用好風景道規劃微風景道,依托主干線,將周邊分散的自然風光、山水田園、人文景觀等點狀空間與資源“串珠成鏈”,打造研學探源、田園采摘、非遺探秘等多元化線路,滿足個性化文旅消費需求。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邵武還積極貫徹文旅概念,做好“旅游+”的文章,推動康+旅、茶+旅、農+旅、體+旅等跨界融合,積極開發自然觀光、食療藥膳、健康養生、休閑度假、文化體驗、森林民宿等多元化旅游產品,補齊“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短板弱項,融入網絡直播、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加快形成以二都為核心的康旅體驗區、以和平古鎮為核心的文旅體驗區、以天成奇峽為核心的休閑度假區,讓游客“食有特色、住有選擇、行之方便、游之盡興”,推動全域旅游提檔升級。
“我們以率先完成水北鎮故縣村至二都國有林場的白改黑工程任務為突破口,加快推進風景道建設。”邵武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黃世平說,在推進項目建設中,邵武還開展“牢記囑托,我為環帶增光彩·六個一”系列活動,調動該市黨員干部積極性,為“世遺1號”風景道建設出謀劃策。(福建日報記者 鄧賢龍 朱振山 黃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