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在建甌市川石鄉溪口村,譚云達家庭農場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開展機械化作業。
今年,譚云達家庭農場通過土地流轉,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開展再生稻栽培研究試驗,種植“甬優2640”等早稻新品種,進行全程機械化生產,目前已經發展到1000多畝。通過機耕、機插、機防、機收以及機械烘干,實現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達到省工、省時、省費用的目的。
“早稻種植要注意適度密植。”建甌市農業農村局農技站長劉小燦介紹說,“由于基本苗更多,種量更大,使用機械插秧跟手工插秧相比,產量一畝會高一百斤到兩百斤,還能大幅降低人工成本。”
為提高水稻生產的科技水平和經濟效益,近年來,建甌市大力推廣“五新”技術,組織農技人員、種糧大戶現場觀摩水稻機械化作業演示,了解和掌握生產各環節所需的農機具種類、使用方法和維護技術。并在各鄉鎮建立工廠化育秧、機插示范片,依托專業合作社,示范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提高村民的勞動效率和種糧效益。
據悉,建甌市今年計劃實施水稻機械化育苗插秧2萬畝,通過示范推廣,進一步提高水稻機械化生產水平,實現水稻生產節本增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