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一個路牌、一盞路燈、一塊廣告、一個井蓋,看似區區小事,但考驗的是城市管理者的“繡花”水平,影響的是城市的宜居指數,展示的是城市的文明形象。
今年以來,建甌市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建設“四富四美”新建甌,以“城市建設管理翻身仗”為主線,通過人性化、智慧化、精細化、常態化的城市管理,破解城市發展中存在的“頑疾”。
以人為本,推進“人性化”管理
建甌牢固樹立為人民管理城市的思想,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切實解決社會各界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今年以來,建甌以打好“城市建設管理翻身仗”為契機,組織力量開展人行道規范管理。在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金甌街等主要路段設置護欄和攔車石柱4500個,禁止小車駛入人行道。清理私設的路牙、護坡,劃定摩托車停車線等。同時,加強對城區機動車洗車、美容、維修等經營行業的規范管理,整治占道作業、廢水廢渣排入路面和溝渠、亂堆放晾曬物品等行為,還市民一個干凈整潔、安全有序、文明和諧的出行環境。
從營造良好的交通秩序著眼,從健全完善交通基礎設施著手,該市投資150余萬元,完成了城區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主要路段道路護欄、信號燈、違停抓拍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共設立人行道隔離護欄1.6萬米、交通信號燈23個、卡口3個、違停抓拍球50個、智能抓拍設備10個,有效規范各類交通行為。
為提升城市品位,市里出臺規范渣土車、砂石料運輸車輛管理機制,成立渣土車管控領導小組,并通過印發宣傳材料,加強對全市渣土車、工地、料場的宣傳;建立渣土車管控平臺,每輛渣土運輸車輛安裝了GPS系統,強化運輸車輛和路線審批。建立了由市交通運輸、公安交警等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隊伍,加強進城3個主要卡口的設卡管控,對檢查中發現的不規范改裝渣土車,強制進行改裝,對屢教不改的依法查處。
創新舉措,推進“智慧化”管理
近年來,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為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了智能決策依據及手段。
建甌以智慧城市建設為載體,打破信息孤島和數據分割,促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服務的融合,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推行“智能停車”。聯合市交警大隊,結合市區停車秩序整治等工作,全面推進智慧停車項目建設,實現了城區智能停車全覆蓋,市區實施規劃汽車停車泊位約1320個,摩托車、非機動車停車泊位約6000個,促進了違停、亂停等問題的有效解決。
建設“智慧環衛”。為進一步加強環衛工作,強化對人、車、事的信息化管理,建甌建立智慧環衛系統,通過智能終端了解環衛一線人員的上崗、在崗情況;實時監控環衛車輛是否按時按線路作業、油耗情況、工作強度等,提高了環衛工作的管理水平,促進了城市環境日常保潔工作,有效地改善了城區市容環境,市民滿意度顯著提高。
建立“快跑群”。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及時處置影響市區環境衛生和秩序的突發問題,建甌建立“市政設施損壞修復工作群”“城區環境衛生整治快跑工作群”,由指揮中心統一調度,實行“發現-上傳-處理-反饋”四步走工作流程,涉及城市環境衛生和秩序的問題,一經發現即上傳指揮中心,由指揮中心通知就近的環衛、市政設施修復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處置,有效縮短了部門之間交流的時間,加快了問題的處理解決。
建管并重,推進“常態化”管理
加強城市常態、長效管理,需要管理提質,也需要思維提標。建甌結合城市管理實際,在城區主次干道實施“街長制”管理。市四套班子領導、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任各路段街長,明確工作目標,落實管理責任,形成分級負責、責任到人、監督有力的長效機制。
“街長制”實行“巡查→反饋→處置→反饋”的“四步管理”流程。街長對自己負責的路段,每周組織1次以上的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給市執法局、交警大隊、環保局等部門處理。有關職能部門及時將處理結果反饋給街長,并記錄臺賬。市里適時開展督查,對“街長制”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工作不認真、整改不及時,或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進行追查問責,實現城市管理制度化、長效化。
目前,中山東路、中山路、中山西路、人民路、江濱路、解放路、興泰街、甌寧路等路段已整治完畢。
同時,建立“違停拍”微信公眾號,鼓勵市民對違規停放的車輛,隨手拍攝、上傳舉報,交警部門采納后,通過微信轉賬發放獎勵金,形成全體市民齊抓共管的局面。僅上半年,該市就抓拍舉報違停車輛6421輛,發放獎勵金14020元。
此外,全市還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補短板的力度,把城區立面改造和城區道路白改黑項目整合成EPC包,投資2.89億元,啟動城區各主入口和白改黑路段的立面改造工程;重建公廁3座、改造提升公廁26座。
目前,水西路、甌寧路(柳坑貯木場段)、都坪路(建行環島至朝天門路口)、東甌街及中山東路等6條城區主次干道“白改黑”工程全面啟動。丁家巷、何厝坪、水洋巷等背街小巷也已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
在青山綠水間,在城市建設管理道路上,建甌這座千年文化古城,以人為本,創新實踐,在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鏗鏘旋律中又一次透射出一股蓬勃生機與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