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宗洲南極留影
與夢想有關
憋在家里的洪宗洲,翻找書籍開始自學電路。那時候,整個鎮子電視信號十分弱。只有晚上,才能勉強收到中央電視臺和泉州電視臺兩個臺的節目。瞅著電視機里影影綽綽的人影,他嗅到一個商機——有沒有辦法強化電視信號,讓鄉親們看到更多節目呢?
他拿自家電視做試驗,沒多久,他自制的電視天線就能讓家里看上清晰的電視。經過鄉親口口相傳,附近村民都上門找他裝電視天線。白天,他在家組裝好天線,下午4點多出門。晚上,他把組裝好的天線捆在摩托車后面,按照登記的地址上門安裝。“小生意”又火了,兩年下來,他徹底還清了債務。
也是那一年,他覺得自己像換了一個人。“19歲那年我學會做事要小心謹慎,孤勇未必是好事。”
上世紀90年代,全國刮起電子貿易熱,當泉州的廠商經營對講機、大哥大時,他另辟蹊徑,以經營衛星電視器材為主,生意做得順風順水,迅速積累了大量財富,開始在泉州、廈門購置房產。
1993年,英都鎮政府因為經費缺乏,還沒有電視臺。他投資1000萬購進設備,提供自家樓房,改裝成工作站,雇了20個工作人員,將“電視臺”成立起來。整個廣電網絡的設計、施工、安裝,都由洪宗洲一手完成,開通信號后,他一個人兼任臺長、編導等多個角色,奔走在各種“采訪”現場,當地鄉親們親切地稱其為“宗洲臺”。
1995年,洪宗洲被福建省人事廳破格評為電子工程師。同年,他投資支持建起7層高的廣播電視大廈。
2003年,南安市廣播電視局將“電視臺”收歸管理,補給洪宗洲100多萬。本著回饋鄉親的初衷,洪宗洲走進母校南安三中,邁入校長辦公室,開門見山地說:“學校現在缺什么?”
校長看看窗外的空地,猶豫地說:“缺個藝術館。”
“好,那我捐100萬,建個藝術館。”
藝術館建成后,他婉拒了“宗洲藝術館”命名建議,堅持使用“南廣藝術館”的名字。他用這個名字紀念自己最早接觸夢想的“電視臺”歲月,那一年,他第一次帶著使命感,扛起了攝像機。
人生下一站
2011年5月,他拖著一只藍色旅行箱,斜挎著相機,像許多菜鳥級的驢友一樣,踏上了去馬爾代夫的旅程。這是他第一次為了照相,選擇出國游。
后來他越走越熟練,50多個國家走下來,他養成一個習慣,遠行前絕不提前做攻略,“對于將要去的地方,了解太多,反而沒意思。不了解的話,說不定前面有驚喜等著你”。
最近一次,是今年8月剛結束的非洲之旅。這是他第5次去非洲。在他眼里,“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非洲都是一個不錯的拍照取景地”。7、8月份,南半球正值冬季,南非比鄰斯堡野生動物園內草木枯黃,他端著相機,明目張膽地站在距離獵豹僅幾米遠,“啪啪啪”地按快門。回來以后再說起那一瞬,他自己都覺得后怕,“想想當時的確挺嚇人,我怎么那么有膽,當時只想著拍照了,可我覺得值”。
“我帶過的團里,像他這樣有愛心又執著攝影的人挺少見的。”
埃塞爾比亞導游李先生說,他從業2年,帶了不少高端消費團,也有很多愛攝影的老板們。他們坐在一起,張口談的都是在國內坐什么等級車、生意遍布哪里哪里,可看見黑人小乞丐,他們的表情都是一樣的——滿眼嫌棄。“但洪宗洲不一樣,他從不談他的生意,只聊攝影,看見乞丐撲上來,他的第一反應是端起相機拍照,拍完了,再分食物給他們。”
“洪宗洲對攝影很有熱情,成長也很快。”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張宇說,他最早聽聞洪宗洲是個能人,既是企業家,又是攝影家。第一次登門拜訪時,發現洪宗洲很隨和,不在乎那些名頭,“他就是個活力四射的人。”張宇邀請他加入攝影家協會,一晃四年過去,“沒想到進步這么大。既辦了展覽,又出了畫冊”。(海都見習記者 花蕾 海都編輯 陳秀洪 王芳 視覺 龔長旺 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