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吸引外南安人回歸創業,引導推動企業創新轉型,南安產業經濟實現集體騰飛。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12月21日,南安市財政總收入突破5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成為福建省第二個財政總收入突破50億元的縣市。
回歸:注入新動力
有數據顯示,南安人占據了全國75%以上的水暖市場營銷份額;全國各大城市酒店、賓館的海鮮產品供應絕大部分由南安人經手;在長三角、珠三角南安人創辦的企業達幾千家,形成了龐大的在外南安人經濟。
早在2006年,當地黨委政府根據“外南安人”經濟的特性,推出“回歸創業”工程,并在今年適時提出打造“回歸之城”的發展藍圖。五年來,南安市共引進各類項目1054個,總投資778.5億元。“十一五”期間,在外南安人回歸創業的項目735個,投資總額446.5億元,項目數和投資額均占全市的70%。
在產業界看來,“外南安人”經濟的活躍程度,以及對南安本地經濟的影響,將隨著投資和回歸工程的逐步推進,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創新:推動企業轉型
南安的石材、水暖屬于傳統產業,產業和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在市場競爭中缺乏競爭力。
當地及時提出創新轉型新思路。通過創新運作,推動產業和企業向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攀升。
在資本運作方面,目前已經有4家本土企業在境內外成功上市,同時上市后備企業滾動發展到57家,到2015年,該市上市公司將達到15家以上,形成資本市場的“南安板塊”。
目前,南安產業開始由低端的粗加工階段逐步向綠色、科技的現代產業轉型,形成了一批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產業:形成“塊狀經濟”
根據南安產業經濟的特性,當地政府及時出臺鼓勵政策,引導產業向集群化、基地向規模化發展,并在政策導向、資金扶持等方面加大對光電信息、機械制造等新興產業的傾斜,形成了經濟活力強勁的“塊狀經濟”,成為南安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據最新數據顯示,南安全市生產總值突破50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00億元,石材陶瓷、鞋服輕紡跨入200億元產業集群行列,水暖廚衛、機械裝備突破150億元規模,光電信息產業從無到有,晉升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二區八基地”累計入駐292個新項目,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30家、億元產值企業207家。 (本網記者 鄭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