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囚牛、睚眥(yázì)、嘲風、蒲牢、狻猊(suānní)、霸下、狴犴(bìàn)、負屃(fùxì)、螭吻(chīwěn)。位于南安市區柳美南路永芳樓的南安窯文化傳創中心,記者就發現了狻猊和螭吻,還有與龍有關的其他作品。
狻猊戲球。
陶瓷作品中的“龍”元素
“你們來了啊。”燈光明亮的工作室內,南安窯文化傳創中心主任李錦峰笑著招手,手里還拿著工具。記者看到,李錦峰手里握著一個龍頭,在他的精雕細刻下,龍頭逐漸顯出了威嚴。“這是最近的作品《螭龍天球瓶》。”
一旁,桌上散落著不少雕刻工具,以及一些如佛像、杯子等創作中的半成品,不少杯子上刻著精美的花紋,角落里還有一臺拉坯機。
“不同于批量化生產,李老師很多作品只專注單件或少量的幾件。”展廳工作人員一邊介紹,一邊帶著記者參觀,只見一尊尊佛像和仕女像錯落有致,栩栩如生。
過一會兒,李錦峰帶著兩件作品走了過來,其中一件正是《螭龍天球瓶》的成品,只見青如翡翠的瓶身上盤著螭龍,惟妙惟肖。
“這個作品以螭龍作裝飾,工藝上做了一些細致化處理,如龍頭、鱗片和毛發等,注重裝飾與器型的結合。”李錦峰說,手上的另一款作品同樣是螭龍裝飾,只不過瓶身是葫蘆瓶。
據介紹,螭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龍,螭龍寓意美好、吉祥、招財。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象征著“千秋太平”之意;因為“葫蘆”與“福祿”音近,故葫蘆瓶寓意“福祿”,具有“祝福”的含意。
不過,去年11月開館的南安窯文化傳創中心,與龍相關的作品可不止兩件。當天,李錦峰又展示了《狻猊戲球》《狻猊出香》兩件作品。
狻猊是中國古代神話的神獸,也是“龍生九子”中的第五子,形似獅子,喜靜不喜動、好坐、喜歡煙火。焚香使人心靜,從這一點看,李錦峰設計《狻猊出香》時,熏香爐選擇以狻猊為造型頗花心思。
制陶中的李錦峰。
記者看到,李錦峰的作品中,狻猊身形矯健,四肢壯碩,雙目靈動,抬頭張口,蹲坐于象征吉祥如意的蓮瓣造型的香爐之上,燃香時,香自其口繚繞飄出。狻猊于煙霧中搔癢,一片悠然自得的景象。傳統復古的器物,配上狻猊與蓮花座的設計,更有一種老器的味道,意境深遠,別有一番風味。
“其實,貔貅、麒麟和龍有點像,本身也具有一定關聯。”李錦峰又展示了《招財貔貅》《麒麟》兩件作品。
據悉,貔貅是古代龍王之子,身形如虎豹,首尾似龍狀,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長有一對翼卻不可展,且頭生一角并后仰;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并居四靈之首位。
初心不改重燃南安窯
“龍是中國人民喜聞樂見、吉祥美好的象征。”李錦峰說,這些作品都是近期完成,而裝飾龍的形象,并非有意為之,是潛意識里有著對龍的喜愛。
來自南安詩山的李錦峰,畢業于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師從當代著名雕塑藝術家王則堅,畢業后前往德化教授陶瓷雕塑課程,2016年還到浙江龍泉教學。
從業20年來,他雖輾轉多地工作,但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第二生命”——陶瓷雕塑藝術,在國內外多個大賽中斬獲大獎,現為全國技術能手、國家一級高級技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
“其實,南安的古窯址也與‘龍’有關,它們大多是龍窯。”李錦峰說,宋代流行的“龍窯”依山而建,宛如一條長龍斜臥于山間,“龍窯”的名字也由此得來,這是工匠對熱空氣上升原理的利用,使得窯室可以整體升溫,龍窯就可以建得比較長,且節省燃料,一次可以燒制更多的瓷器。
考古資料表明,南安早在南朝就開始燒造青瓷,宋元進入鼎盛時期,明清時期仍在部分區域續燒青花瓷器。其中,南坑窯址作為宋元鼎盛時期福建最重要的外銷瓷生產地之一,其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等地,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安窯曾經有著璀璨的歷史,古窯址遍布境內各地,到上世紀80年代卻已近凋零,而青瓷、青白瓷更是已斷燒數百年。”回顧南安窯歷史,李錦峰感慨良多,“作為南安的陶瓷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傳承南安瓷的窯火”。
近年來,南安高度重視“南安窯”的復窯創燒與文化傳承,李錦峰領銜的團隊一直致力于“南安窯”窯火的重燃及技藝的傳承創新。2022年,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他籌備組建了南坑窯文化研究中心,并成功申報南安窯陶瓷燒制技藝非遺項目,以盼為南安窯陶瓷技藝復興傳承開創新起點。(記者朱曉西李想文/圖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