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海拔不過百米,卻是海內外幾千萬閩南人心靈的文化祖母山。
一座山,草木無奇,巖石不怪,洞穴不幽,卻無石不刻字,無處不藏著悠悠歷史典故。
這里的建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60年的閩西南首邑——東安縣。九日山下的這個古鎮,至今仍被稱為豐州古地。穿越漫長時光,一山、一江、一縣、一郡,河洛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這里美好相遇,碰撞、交織、融合,催生了璀璨的閩南文化,并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海絲流播到遙遠的海外。所以,九日山不只是閩南文化的祖母山,亦是海外閩南人萬里鄉愁原點。
公元4世紀,北方五胡亂華,晉室南遷,晉人陸續遷徙向比江南更南的浙南閩南粵南。流過九日山下的南安江,因晉人聚居,始有晉江之稱。
閩南語,閩南文化,閩南籍千萬華僑,從此與這個小小的山,結下千絲萬縷的關系。
東峰姜公輔、西峰秦系、葵山韓偓,讓這座貌不起眼的山包,烙下大唐文化的深深印記。
蔡襄、王十朋、朱熹、真德秀,用腳步丈量山的脊梁,用文心刻畫山的靈魂,用大儒的眼神,讓這座山閃耀古老華夏的詩哲之光。
明代,大思想家李贄,從九日山走起,把求真重商的自由思想播向九州。大書法家張瑞圖,也從這里走向晚明政治舞臺的中央。
明清交替之際,南安人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寶島,其衣冠冢就埋在九日山下。
九日是重陽,是北望中原漢人故地的紀念日。
九日山是漢人南遷的驛站,是向更南海波眺望的起點。
風從山上來,帆向江面起。萬里海絲,從山腳的金雞古渡起航,越過浩瀚泉州灣,越過海峽,漂向更遼闊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絲文化,如錦如緞,如云蒸霞蔚,從中國的海岸,逶迤延至東西列國。
九日山見證海絲名城泉州的歷史變遷。從此山向東綿延,清源山、東岳山、大坪山、桃花山、鷓鴣山,連綿山嶺,似斷還連,串起來像一條鱗光閃閃的巨龍,飛向晉江洛陽江一起入海的泉州灣。自晉唐以至宋元明清,中國歷史鮮活生動的記憶,都在這條龍身上留下依稀痕跡。
歲月不居,山河如夢。多年前,我陪一位退休的海外華人教授登上九日山,他北瞰南眺,神情激動,不無動情地說道:“登上九日山,就找到閩南文化的源頭,就接上中華文化的軌跡!”
教授的感受,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的印象,不謀而合。那是1991年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員30余人,到達九日山,親眼目睹了歷史遺跡,留下了西峰摩崖石刻群最新也是唯一的一方英文石刻。譯成漢語如是:“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風儀典之后七百余年,我們來自非洲、美洲、亞洲和歐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員,乘坐阿曼蘇丹提供的‘和平號’考察船來到這里。作為朝圣者,我們既重溫這古老的祈禱,也帶來了各國人民和平的信息,這也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綜合研究項目的最終目標。為此,特留下這塊象征友誼與對話的石刻。”
這方石刻,是九日山最年輕的一方石刻。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從意大利的威尼斯到日本的大阪,進行整條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考察,考察之后,他們認為九日山是最有意義、最具價值的一站,所以留下了這方考察紀事石刻文字。石刻底下烙著考察團每位成員的親筆簽字,所以有人說這是一方世界級的石刻,此說一點都不為過!
該石刻也是福建省從古至今規格最高、最隆重的一次外事活動的見證,聯合國考察團幾次來九日山,看到九日山的摩崖石刻保存完好,都豎著大拇指由衷地贊嘆“VERY GOOD”!
九日山記載了向海而興、開放包容的歷史。從這里出發,曾經風帆桅尖,盡染海絲云影。從這里上溯,中華文脈源遠流長。古老的祈風儀式,一度失傳,今又重現,莊嚴神圣,再現當地人對海絲文化的崇拜、呵護和悉心傳承!2021年7月,包括九日山祈風石刻在內的22個海絲遺址組成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九日山,一座差點湮沒于歷史塵煙的文化名山,從此重返世人的視野。
在加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今天,我們從世界大歷史的眼光視之,九日山絕不只是一座普通的小山。它的每塊石頭,每個摩崖刻字,每尊石雕的佛像,都是一段溫馨的歷史,一朵文化的奇葩。在申遺成功后,做好保護這座山的文章,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留住我們的鄉愁,傳承千年來向海圖強的傳統,賡續弘揚滿滿的中國文化自信。(劉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