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良五號倉庫,被譽為石材界的“路易威登”;圖為石材的拼圖藝術展示
55歲的陳明干,仍走在不斷探索的路上
英良五號倉庫里,石頭“堆”出來夢幻世界
南安市區新貌(卓天然供圖)
【開欄語】
1700多年的置縣歷史,她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李贄、鄭成功等眾多英雄的故鄉。她就是福建閩南金三角的歷史古城——南安,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150萬,有300多萬海外僑胞。
2012年,南安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61.5億元,組織實施“五大戰役”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30%以上的速度增長?!岸蝿摌I”、“回歸之城”,數百萬南安人,以“愛拼敢贏”的性格,迎接更多的“南安創造”。
回首2012年,全省首位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積蓄了創造的力量;
回首2012年,沿海供水、南石高速等為“五大中心”項目推進保駕護航……
新的一年,我們推出《回眸新亮點展望新未來》南安專題報道,為您解讀2012年的南安故事。
關鍵詞機遇
一次“插柳”石材市場迎來春天
1992年,失意的寧德人陳明干,在廈門奔波業務。依靠“山西黑”石材,他從日本人手中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10萬美金,由此成為身邊交際圈里最早關注進口石材的人。之后3年,他一直奔波于水頭,靠轉賣石材賺錢。
隨后,他將眼光投在了石材進口,苦苦思索發展之路……
而正是這一“插柳”之舉,用老陳的話說“沒多想”,卻在水頭乃至整個南安,帶來了一場“裂變”反應:宏發、英良拔地而起,環球、康利定居南安,20多年的發展,南安石材廠從無到有,從有到巨,成為馳名內外的“石材之都”。
21年后的今天,身家億萬的陳明干,扎根水頭,以回收利用石粉的新技術,謀劃研發新型建材,再圖創業。過去的21年,被他描述成“一部集合起點、發展、立業和再起點的奮斗史”。55歲的他,已有不少白發,但仍躊躇滿志,精神頭十足。
關鍵詞發展
愛拼敢贏成就石材之都
如今繁華火爆的水頭建材市場,已成為影響世界石材市場的東方巨擘。而在陳明干的記憶里,這里原本是一塊令人不屑的“荒涼地”——20年前,南安的沿海三鎮水頭、石井、官橋,根本沒有一個成規模的石材倉庫,更別說自己的石材廠。一直以來,都是水頭人和惠安人合作辦廠經營,零零星星的石材倉庫,也僅僅是個中轉站——進來的石材多半都去了惠安,用作雕刻。
而當進口石材大量涌入后,尤其從1994年開始,水頭周邊不僅開始出現石材廠,更以數十家的年遞增速度瘋狂增長。截至今日,他能記起的石材廠就有1500多家,而從他手下走出的石企老板,就有200多人。
“自己就好像是‘開創者’、‘見證者’”,提起這個經歷,老陳的臉上除了自豪,還有驚喜。這看似理所當然的結果,卻蘊含著數不清的奇跡,“其實水頭石材儲量很少,而石井、官橋也屬一般,卻能成為聞名世界的‘石材之都’。南安人會做生意、敢做生意,與‘愛拼敢贏’的閩南精神和‘創新基因’是分不開的?!?/P>
隨著南安石材的蓬勃發展,傳統行業南安水暖廚衛、鞋服輕紡、結合現代的機械裝備、光電信息等產業紛紛崛起,五大產業雄踞閩南。
關鍵詞解讀
集群效應凸顯五大產業崛起
去年11月12日,第十三屆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成功落下帷幕。此屆石博會,貿易總額達77.5億元,同比增長13.5%,各項經貿成效均創歷屆之最,“石頭”再次讓世界的目光在南安聚焦。
“中國石材城”集群效應日益顯著,水暖廚衛依托中國水暖城打造產業優勢。同時,南安傾力打造“一城二區五市場八基地”,產業、基地、市場相互聯動,構建起極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去年1~11月份,南安五大產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960.77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產值的96.41%。
南安市委書記黃南康在中共南安市第十二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說,南安市2012年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61.5億元,比增12.6%;財政總收入60.5億元,比增17.5%;一般預算收入33.6億元,比增18%,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泉州市平均水平;組織實施“五大戰役”,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長;民營企業“二次創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群體不斷壯大,產值超億元企業增加到237家,3家企業入選省百家重點工業企業。強化項目“三維”對接,深入打造“回歸之城”,一大批項目簽約落地,發展后勁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南安位居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第47位、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第37位、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第24位、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城市第22位。
預期數據看南安(2013年)
財政與資本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公共財政總收入增長15.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4.2%,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1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實際利用外資(歷史可比口徑)增長10%,出口商品總值(海關口徑)增長10%。
項目與投入
2013年初步安排重點項目226個,其中在建重點項目138個(其中續建項目91個、新開工項目47個),總投資106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76.5億元,增長25.2%;預備重點項目88個,總投資696億元。重點工業項目248個,總投資325.4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283.8億元,年度計劃固定資產投資113億元,增長21.7%。(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史國亮 謝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