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鄉,終于圓了爺爺的心愿了,真不容易。”昨日上午,洪瀨進坑村,馬來西亞華人許建福緊緊握著家鄉親人許馬亮的手說。
1931年,21歲的許金獅離開家鄉四都(今洪瀨鎮)進坑鄉,下南洋打拼,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實現有生之年回鄉的愿望。之后,許金獅的子女也沒能完成這個心愿。85年后,許金獅的孫子許建福憑借著爺爺曾經寫下的“族譜”,終于找到家鄉的親人,圓了三代人的夙愿。
【現場】認祖歸宗85年后親人再團聚
昨日早上8時,許建福趕到了洪瀨鎮葵星村進坑自然村,在許家堂親的陪同下,走進許氏祖厝,虔誠地上香,拜謁祖先,完成認祖歸宗的愿望。
許建福已經是第二次踏上這塊土地,卻是第一次見到家鄉的親人。血脈流動的親情,讓他熱淚盈眶,“焚香拜祖時,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感覺”。
許建福說,如今在進坑村,只住著2戶許姓人家,其他的都是吳姓人家。他在跟許姓人家聊天的時候,確定了就是他要尋找的親人,“我將馬亮的圖片用微信發給我叔叔看,叔叔一看就說跟他爸爸特別像”。
祭祖完畢,堂親籌備了酒席,與許建福一起吃了飯。
“我們在馬來西亞也會做咸干飯,放了很多花生米,還有菜馃,和家鄉的飯菜差不多。”許建福說,以后,他也會讓他的孩子們常回來,“不能忘記自己的根”。
【講述】兩次尋親手寫“族譜”幫圓夢
“1931年,我爺爺跟著鄉親離開家鄉到馬來西亞,到我這是第三代了。”今年40多歲的許建福告訴記者,雖然遠隔千里,他和家人一直沒忘記自己是南安人。
“我叫建福,倒過來就是‘福建’,名字是爺爺親自取的。”許建福說,1976年,他的爺爺在馬來西亞過世,由于當時的時局,始終未能回到家鄉。爺爺給他取的這個名字,堅定了他要回鄉尋根的心愿。
2003年,許建福來到南安,人生地不熟,他靠著一路問人到了洪瀨進坑村,待了2天卻沒找到親人,“只靠著爺爺曾經提過的‘四都進坑鄉’這幾個字,我當時心里也不確定,自己找到的進坑村是不是就是爺爺說的老家”。
許建福不肯放棄。今年清明節前,他準備再次回鄉尋親。
“這次能順利找到親人,說起來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許建福說,清明節前一個月,他母親在整理書本時,意外地發現了1971年爺爺手寫的“族譜”。
昨日下午,許建福向記者展示了“族譜”,只見上面寫著“許金獅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四都進坑鄉人氏”及許金獅親人的名諱等。
【背后】僑聯牽線重走爺爺當年離鄉路
11日,許建福帶著爺爺手寫的“族譜”,再次回到南安。
“他通過馬來西亞南安聯合總會會長葉清良尋求我們的幫助。”市僑聯有關負責人介紹,12日,洪瀨鎮僑聯和葵星村僑聯根據許建福提供的信息進行調查核實,確定了葵星村進坑自然村就是許建福的祖籍地。
“南安市僑聯的工作人員一路陪著我尋親,提供的信息都很準確,讓我非常感動。”許建福說。
許建福說,在他爺爺的“族譜”上面曾提到有個表弟叫吳琴,“尋親中,我了解到吳琴的兒子現在在廈門居住,現在我也跟他取得了聯系”。
“爺爺還留下了‘由廈門起岸,再至泉州,出西門,至四都進坑鄉’這么一段話,我想爺爺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子孫有朝一日能回鄉,才留下回家的路。”許建福說。
13日,在市僑聯的陪同下,許建福重走了從泉州西門到進坑村的路段,“看到泉州西街,感受海絲起點九日山的文化,這次尋親收獲很多。”許建福說,今年10月,他還會帶家中親戚一起回鄉。
許金獅留下的手寫“族譜”。(記者 何雪蓮 朱晨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