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晨光熹微,城市尚未完全蘇醒,南安市霞美鎮武榮青年志愿者服務中心早已熱氣升騰。志愿者們正在為城市“早行人”準備愛心早餐。
從2024年12月1日起,無論風吹日曬、刮風下雨,每周日這場愛心早餐行動都會如期上演。
截至目前,該行動已開展16期,累計發放愛心早餐3200份。
“奢侈”早餐照進現實現場“謝謝”聲不斷
炸醋肉、切蔥段、炒雞蛋……當天6時許,在武榮青年志愿者服務中心臨時廚房,一眼望去便是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他們分工有序,配合默契,彼此間不時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志愿者們當天準備的是面線糊。為保證食材新鮮,他們提前一天采購了魚干、蝦仁、雞蛋等食材,醋肉、面線糊和炒蛋也都是現做的。武榮青年志愿者服務中心理事長傅志超正輕輕攪動鍋中乳白色的面線糊,另外一位志愿者則在一旁輔助,加入切碎的干貝等佐料。
隨著慢火不斷熬煮,面線糊的香氣逐漸飄散開來。“來咯!面線糊出鍋咯,大家可以開始領餐了!”不到7時30分,伴著一聲清亮的吆喝,志愿者們將一桶桶面線糊放在長桌上,“愛心早餐”正式開張。
“這是您的面線糊,拿好了,小心燙!”面對大排長龍的隊伍,志愿者們又忙碌了起來,有人負責打面線糊,有人負責加蔥花、雞蛋、醋肉,有人負責打包……
“阿姨,早上好!今天是面線糊,您的最愛。”看著熟悉的笑臉,志愿者陳柳茵將打包好的面線糊雙手遞上。
原來,找陳柳茵領早餐的是環衛工人莊阿婆。“為了打掃路面,我起得比較早,有時候走得匆忙,來不及吃早餐,掃到現在已經餓得沒力氣了。”莊阿婆說,平時,她一般會忍到工作結束再吃東西,像這樣的面線糊,一份得十幾元,還真舍不得買。
如今,在志愿者的幫助下,莊阿婆眼中的“奢侈”早餐,得以照進現實。“我能做的,就是幫他們把門口打掃干凈些。”莊阿婆笑著說。
“上周是豆漿、饅頭、油條,這周是面線糊,每次吃到的早餐都是熱乎的,讓我很感動。”同樣覺得溫暖的還有附近的摩的師傅,他也是這里的???。
記者看到,大家井然有序地排隊領取早餐,還有不少人禮貌地說了一聲“謝謝”……現場,一陣風吹動“愛心早餐”的橫幅,鍋鏟的碰撞聲混著道謝聲,在晨霧里煮出一片暖意。
志愿者自發幫忙愛心人士接力托舉
為什么會發起愛心早餐行動呢?傅志超告訴記者,在這個城市,很多戶外勞動者在外奔波,經常連口熱飯都吃不上。“特別是一些年紀較大的環衛工人,他們天沒亮就起來打掃衛生,為了節約開支,連早餐都不舍得吃,或者就坐在路邊,就著白水啃饅頭。”
“要是有個地方能讓他們喝上一碗熱乎的面線糊,或者熱豆漿、熱饅頭,暖暖身子,該多好啊!”萌生這樣的想法后,傅志超立刻行動起來。
帶頭捐資、將自己租的辦公室變成臨時廚房,特地向經營面線糊的朋友“拜師學藝”……在他的帶動下,愛心早餐公益項目于去年12月正式啟動。
傅志超介紹,無論是顧不上吃飯的環衛工人,還是早班公交司機、戶外工作者,抑或是65歲以上老人、殘疾人,都能在這里領到免費的愛心早餐?;顒佑诿恐苋?:30—9:30開展,早餐限量200份,發完為止。
俗話說“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愛心早餐行動的背后,其實是一群人的堅守。
今年60多歲的吳麗清家住豐州,離送早餐的地方要20多分鐘車程,她卻愿意5時30分就起床,擔負起送豆漿、饅頭的工作。“剛開始送的時候,怕自己睡過頭,前天晚上都睡不著,得定十幾個鬧鐘,就怕送遲了,讓大家餓肚子。”她反復告訴記者:“這是一份責任。”
今年69歲的陳清美是一名退休教師,她不僅參加了每期的愛心早餐行動,還捐出退休金為活動助力。為了讓大家吃到正宗的面線糊,志愿者呂榮首每天準時送來油條,還有志愿者在家釀起了當歸料酒。每周活動開展前,總有志愿者自發前來挑魚刺、剪香菇……
這份愛心的堅守,也少不了愛心人士的接力托舉。活動啟動至今,每一期都有愛心人士在微信群接龍捐款。打開捐資芳名榜,記者發現,目前參與愛心接龍的已有31人。
如今,愛心早餐行動不僅吸引了更多志愿者加入,還吸引了不少小志愿者。“當我把愛心早餐遞到他們手里時,他們開心,我也開心,我不僅學會了關愛和尊重他人,更感受到了付出的快樂。”利用周末來參加活動的學生陳浩源說。
“兒子聽說這里有開展愛心活動,就將今年過生日的錢節省下來捐出。雖然不多,但這是小朋友的心意。”家長陳女士告訴記者,這樣有意義的公益活動,值得更多人為之助力。
“只要有人領,有人捐資,這份免費愛心早餐就會一直延續下去!”望著大家領完早餐后洋溢的笑容,傅志超擲地有聲。
晨霧中的霞美鎮街頭,最后一碗面線糊在9時28分遞出。志愿者們開始清點下周食材清單,而領取早餐的公交車師傅也開啟了新的行程。這座閩南小鎮的晨光里,一場關于溫暖的接力仍在延續……(記者 賴香珠 李想 通訊員 吳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