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神奇女俠》,好萊塢試圖讓“年輕女性英雄”的形象在大銀幕上延續下去,就像之前的“美國隊長”“蜘蛛俠”“超人”。這股潮流也許會延伸到中國電影的生產中,對于中國新一代女演員而言,是打開了新的領域。
這些年看好萊塢的超級英雄片,接觸的多是漫威漫畫的改編之作,這次,漫威的老對手DC 漫畫拿出了 《神奇女俠》,看這兩個“美國漫畫大戶”在電影領域的角力,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好萊塢如何面對敘事資源的困境,以及對流行文化資源沉淀的不斷開掘。
當下電影市場對視覺奇觀的消費需求,加之青少年受眾的訴求,這兩條使得依據動漫改編的超級英雄片成為好萊塢主力制作的重中之重,近些年北美地區的票房收入結構也驗證了這一點。所以在可以預測的未來,這種超級英雄片的系列只會越來越多,雖然不斷有業內人士警告大片廠的決策層,要警惕電影選題開發能力的狹隘,但是公允地說,“超級英雄片”是個龐大的類型,這個類型本身有自我的變革和更替,也從中產生了一些新的變體。
我們對超級英雄片的最高要求,是它們能創造出一個新世界的體驗。能做到這條的少而又少。這確實是非常困難的,視覺奇觀的背后注定是大量資本的投入。更不易得的是“才華”,必須要承認,大量的大制作是在“俗套”里做加減法。于是,超級英雄的更新換代只能依托于時代話題的介入和觀眾對主角的情感帶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來看《神奇女俠》,這個女演員是“這一代”的偶像。這反映了近些年好萊塢制作的有趣傾向,即隨著電影觀眾的性別結構中女性比例增長,越來越多的電影圍繞“大女主”展開,從 《饑餓游戲》 到 《神奇女俠》 都是這個策略。相比 《饑餓游戲》,《神奇女俠》其實要保守些,亞馬遜女戰士戴安娜的形象又悍又美,男女通吃,但是論女性的主體意識,她要比 《饑餓游戲》 的凱特妮絲遜色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