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三民小學校”似乎桃花源一樣的存在,即便學生從來就沒有正面出現在觀眾面前,可是四位老師卻“盡心盡力”做著教育實驗。有關驢得水,他們的出發點都很好,不過是為了學校的生存,而不得不將一頭驢虛構為一名老師、然后迫不得已再用一個銅匠去替代這個虛構的老師。《驢得水》告訴我們,人性是如何潰散的,哪怕是好人選擇了善意的潛規則,也將一瀉千里。不能因為一個正確的目的去做錯誤的事,更不能因為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一步一步沒有底線。角色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恰恰就是這句話,使得事情一步步從小處向大處發展,最終使得事情的發展越來越超出他們的控制,而他們慢慢成了被控制者,無力擺脫,最終迷失了本性,也讓事件的發展如脫韁的野馬般無法收拾,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付出生命代價的,恰恰是最本真、單純的張一曼,她的欲望飽滿而充實、坦蕩又直接,卻在虛無的荒唐游戲中成為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