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話劇《驢得水》并非開心麻花的原創作品,這一點和出自“嫡系”的《夏洛特煩惱》略有不同。而且,《驢得水》一開始就是打算拍成電影的,只不過過程幾經波折。
故事得從2009年說起,導演周申在一個飯局上聽到了這樣一個段子:甘肅的一所民辦學校因為缺水,要養一頭驢來挑水,但是養一頭驢錢不知道從哪里出,正好有一個民辦老師走了,他們就虛報了一個民辦老師——“驢得水”。當時周申就覺得,這正是一個好故事的開頭。一年后,電影《驢得水》的故事大綱出爐了,申請完著作權,周申就很“天真”地到處跟人聊項目。“2011年,一個朋友告訴我,網上已經有了一部‘驢得水’的短片。”這時候,周申才意識到自己被侵權了。考慮到拍電影周期太長,他決定先把《驢得水》排成話劇,“這樣的話我就可以去維權。”
沒想到的是,話劇版《驢得水》自2012年登臺以來,憑借“零差評”的好口碑在全國數十個城市巡演場場爆滿,還成為包括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在內的近百所海內外高校劇團爭相排演的話劇IP。話劇火爆之后,周申重燃了電影夢,“我2013年又開始籌備電影,走了一年的彎路,被很多人騙,后來2014年我參加開心麻花一個演員的婚禮,碰到開心麻花張總(張晨),才發現他們也做電影,于是就開始了《驢得水》的合作。”
作為一部黑色幽默喜劇,《驢得水》對人性的剖析和諷刺相當尖銳,后半部分甚至從喜劇轉為悲劇,看得不少觀眾感覺“心頭一沉”。就主題來說,《驢得水》比《夏洛特煩惱》更加深刻。周申透露,其實他想表達的是兩個主題。“一個是比較淺層次,就是不要因為一個正確的目的去做錯誤的事,不能因為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一步一步沒有底線。深層次的主題是,我們需要一個信仰。如果你沒有信仰,靠什么來守住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