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福表示,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要留住紅色記憶。近年來,永定區積極籌措資金對45處承載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事跡的革命舊址進行搶救性維修,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從紅色旅游景區建設、鄉村旅游入手,變紅色文化資源為旅游文化產業,走出了紅色文化項目化、品牌化的新路子,激活“紅色基因”,塑造“紅色品牌”,弘揚“紅色精神”。
由此,永定在金砂鄉投資新建了的中央紅色交通線紀念館,加快推進金砂紅色特色小鎮、撫市“澤東樓”紅色景區、岐嶺牛牯撲紅色旅游景區、虎崗紅色小鎮等紅色文化項目建設。同時,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聯合省委黨校、市委黨校、古田干部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在永定設立現場教學基地,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研學。紅色旅游接待游客人數從2016年的0.6萬人次增加到去年的2.5萬人次,旅游收入從105萬元提高到468萬元。
鄉村美麗百姓富
“之前進村的是黃泥路,坑坑洼洼,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出行極不方便,生產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響。”永定區仙師鎮西洋村村民馬有石感嘆道,“自從通村路修好后,進城不再難,生活也越過越好了。”
2016年,西洋村被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建設。此后,村里陸續修建了風景橋,安上了太陽能路燈。村口道路寬了,河道垃圾沒了,環境衛生好了,基礎設施完善了,大大改善了西洋村的居住環境。
“掛鉤幫扶的區國土資源局干部給我們村爭取了40多萬元建設光伏電站,2017年5月底40千瓦的光伏電站并網發電成功,每年能給村集體增加5萬元收入,打破了村集體收入為零的困境,充實了保潔資金。”西洋村黨支部書記馬占輝高興地說。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永定區鼓勵水土流失區大力發展果業種植。西洋村村民走上山頭給“紅帽子”換裝,馬有成就是村里當年最早上山種柚子的一批村民。如今,經過二十幾年的開荒種植,馬有成家已經有果園100多畝,果樹4000多棵。“這些果樹是我家的主要經濟來源,柚子往往年后就被預訂完,今年產量有3.5萬多公斤,產值近10萬元。”馬占輝告訴記者,據統計,西洋村有90%的農戶種植柚子,村里共有果園4200多畝,產量達300萬公斤,并且以每年25萬公斤的產量增加,“柚子給全村帶來了財富,人均增收8000元,村民的‘錢袋子’逐漸鼓了起來”。
鄉村蝶變,無獨有偶。過去,深山中的湖坑鎮南江村經濟長期發展緩慢。近年來,村兩委班子團結協作,全力打造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樓生態旅游精品村,實施整村推進。
建設美麗鄉村,改善人居環境是關鍵。南江村村民自發拆除全村茅廁200多間,新建公廁11座,修建排污溝5400米,并全面清理河道,還鄉村“青山綠水”。
南江村還將美麗轉化成生產力。在村中生態林里養蜂已有20多年的江庚生,日子就越過越甜蜜。“冬蜜品質好,賣價高,我們村的山林有成片山桂花樹,成了最好的冬蜜源。”江庚生說,去年他單靠賣蜂蜜,收入近10萬元,近三分之一的蜂蜜是賣給游客。其中,山桂花蜜更是緊俏,一年生產2000公斤還不夠賣,成為進村游人搶購的土特產。
近年來,永定區瞄準“村莊美、產業興、民風好、農民富”的目標,加大力度支持革命基點村的發展,每年從革命老區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中切出30%專項資金共計500萬元,實施“美麗革命基點村”示范村建設。同時,各部門聯動配合,政策疊加扶持。
“目前,正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村級發展環境。其中,對有條件的革命老區村通村公路進行升級改造,在現有補助標準基礎上增加50%的補助金。”永定老區辦負責人游遠浩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