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漫步新羅區大池鎮黃美村黃潭河岸,只見碧水清清,綠意蔥蔥。“今年5月以來,黃潭河大池段的水質顯著改善,由劣五類的黑臭水體歷史性提升到了三類水平。”大池鎮黨委書記、第一總河長蔡藝勇告訴記者。
近年來,尤其是今年我市“大督查大落實”工作開展以來,大池鎮以河長制工作為抓手,緊盯斷面流域水質三類水目標,堅持問題導向,以養殖業、工業等面源污染整治為重點,創新工作舉措、綜合施策,水環境污染整治形成壓倒性態勢,黃潭河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勇于創新,鍛造生態“110”執法利刃
據介紹,大池鎮是新羅區傳統養殖大鎮。黃潭河,發源于上杭,流經大池。由于河水流量小,環境容量低,加上一些養殖戶和企業主環保意識淡薄,偷排漏排問題較為嚴重,2016年以前,黃潭河流域(大池段)水質污染較嚴重,多年處于劣五類水質。
這一狀況的改善,首先得益于大池鎮勇于創新、拆治并舉、疏堵結合,綜合施策,首創組建“生態110”和民間護水隊。參照公安“110”模式,大池鎮組建一支7人巡查隊伍,全天候、全覆蓋值班巡查;同時,建立涉水污染問題快速反應機制,設置“生態110”熱線,接到環境問題舉報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處置,執法水平受到群眾的贊譽,被群眾親切的稱為“大池生態衛士”。
全天候巡查和快速反應機制讓這支巡查隊伍大展神威。今年以來共查處塑料米廠、養豬場、制砂場、養鴨廠等偷排漏排問題150多起,案件數位于新羅區前列,令涉污的企業業主和養殖戶主聞風喪膽,不敢輕易觸碰違法排污的高壓線,在黃潭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中發揮了執法尖刀作用,成為推動河長制工作的核心力量。
利民惠民,率先探索養殖業污染修復
近年來,大池鎮總計拆除養豬場42萬平方米,豬場拆除后的殘垣斷壁散落在村莊,遺留下來的儲液池沒有及時清理,每逢下雨又成了污水池,造成新的面源污染。
為解決豬場污染整治后形成的新問題,大池鎮在全市率先開展已拆除豬場生態修復工作。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大池鎮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群眾對拆除豬場進行復墾。一年多來完成復墾420畝,墾復面積達27.97萬平方米。原先到處可見殘垣斷壁,雜草成堆,如今變成了長勢喜人的菜地,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大池鎮在養殖業污染生態修復工作中的主動創新、主動作為,實現面源污染治理和發展生產的雙贏,大大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感。”蔡藝勇說。
真抓實干,強力推進污染綜合治理
真抓實干、強力推進、綜合治理,是黃潭河流域大池鎮水質改善的又一重要良方。
按照新羅區委、區政府生態環保攻堅戰役工作要求,大池鎮強力推進轄區豬場拆除工作,確保養殖面積小于15萬平方米的目標。今年以來共拆除豬圈12.36萬平方米,有效減欄3.2萬頭。
此外,大池鎮保持執法高壓態勢,加強對轄區內工業企業的監管,對企業偷排放行為第一時間制止,并配合上級執法部門對相關企業進行立案查處。(記者 曾燕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