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居民獲得更多安全感和滿意度,是我省探索社會e治理的出發點之一。讓數據多“跑腿”,讓百姓少跑路,實現社會治安、管理、公共服務的高效、精準、便捷“無縫對接”,循著這一方向,新羅區南城街道著力探索互聯網時代社會治理新模式,邁出了智慧社區建設堅實步伐。
廣鋪天眼,平安社區看得見
8日下午3時25分,東岳花園背后突然冒起滾滾濃煙,被監控捕捉到。工作人員定位火情現場監控察看原因,同時報火警并通知相關人員趕赴現場處置,及時控制火災,避免了重大損失;
近日,一輛載煤貨車私自駛入位于塔后的進山路,被監控視頻捕捉到。對此異常情況,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指派附近執法隊跟車調查,現場查獲無證煤礦私采行為。
……
發揮“神力”的就是南城街道聯勤指揮中心——由“360度高清探頭、公共場所報警桿、企事業單位監控視頻、進山卡口視頻、背街小巷監控”等432路視頻監控組成的聯動平臺。
昨日,記者走進該中心一探究竟。原來,在南城街道城區制高點上裝設有全市首個40倍高清球機,可以360度旋轉俯拍整個南城。工作人員調動一個監控屏幕演示:拉近監控畫面,數百米之外的街上車輛牌照清晰可見,甚至連數公里之外的山上礦區內人員都能看清。
為更好地服務群眾,南城街道還設置24小時“報警崗”,上面的攝像頭不間斷地監控周邊,警情發生時,群眾按動應急按鈕,報警實時圖像即刻上傳聯勤中心,值班人員與群眾對話,迅速通知巡邏隊員或公安,同時“報警崗”警燈閃爍、高音喇叭喊話,可實現有效震懾。
“讓整個平安南城看得見!”南城街道黨工委書記藍淼林說,通過聯勤指揮中心,在社區安全監管、社區衛生管理等事件發現處置中由事后查處變事前研判、事中監管,做到監控無死角、軌跡可回放、應急處置更便捷,極大地提升了突發事件處置能力和居民安全感。
動動手指,大小事情能辦好
社區內的一些事情,不用跑腿上“衙門”反映,只要動動手指就能辦好,這在南城街道已不算新鮮事。
該街道在日常管理中變“被動”為“主動”,通過聯勤指揮中心,創新建立“四群聯動”和“南城微政務”平臺。社區干部、網格員、社區居民將發現的社區治安、衛生等問題和矛盾糾紛、投訴意見等民情民意傳回微信后臺。
對上述社情民意,街道指派專人管理,將其及時流轉至有關部門,責成相關責任人及時聯系解決——
“小區好幾年都沒有這樣敞亮過了!我們老百姓都很開心,我們希望好現象一直保持下去!”昨日,麒麟水泥廠老生活區居民闕女士告訴記者,通過“南城微政務”反映的問題很快得到處理。
“南城提出創‘無牛皮癬街道’,只要我們發現小區有小廣告,拍下照片通過微信上傳給‘南城微政務’,講清具體位置,很快就有專業人員來處理。”居民劉女士對辦事效率大為贊揚。
去年,南城街居干部、網格員摸排到轄區部分業主因某樓盤延遲交房而準備上訪的線索,第一時間將信息上傳至“南城微政務”,街道主要領導和派出所所長隨即約談相關業主代表,并組織召開協調會,協調解決相關訴求,及時化解矛盾,維護了安定穩定。
“以前不知道該找誰處理的事,現在只要動動手指就能辦好。”如今,“南城微政務”已成為街居干部、居民便捷精準的互動渠道。
多元服務,治理大戲齊聲唱
社區治理,是一道難題,涉及方方面面。為唱好治理大戲,南城街道探索多元化服務,在物業調解、志愿者服務、軟件平臺建設、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管理等方面進行生動實踐。
“因物業未及時清理公共下水管道,導致管道堵塞污水倒灌家中,泡壞大量家具,多次聯系物業未果。”此前,家住蓮東保障房的楊先生電話預約調解。接到申請后,工作人員現場查看受損情況,并多次召集糾紛雙方協商調解,糾紛最終以成功簽訂調解協議而解決。
這是人民調解進社區的一個生動寫照。近年來,南城街道探索創新、大力推進人民調解工作社會化、專業化和規范化建設,成立我市首家專門的物業調解超市,糾紛當事人可通過電話、網絡預約調解服務。目前,已織就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小區物業糾紛人民調解組織網絡:街道成立小區物業糾紛調解中心,14個社區成立小區物業糾紛調解工作站。
除在硬件上推陳出新外,南城街道在軟件方面的精耕細作也走在前列,他們開發了社區網絡化管理系統,統一管理黨員、“南城小伙”志愿者、殘疾人、吸毒人員、社區矯正人員、精神病人等各類人員信息;在線安排志愿服務、在線記錄重點人群信息和訴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準確掌握重點人群的現狀和需求,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社區管理,讓居民享受到更為貼心和精細的服務。
“我們正朝著打造‘治安防控立體化、城市管理數據化、社區服務網格化’的智能社區目標不斷努力前行!”藍淼林說。(記者 王仰華 石芳 通訊員 徐進瑜 陳志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