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新羅區曹溪街道黃洋村,初春的陽光柔和而溫暖。
當日,曹溪街道班子成員以及21個村(居)主干早早地前往黃洋村村部,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隨即召開,所有人各抒己見,除了探討黃洋村美麗鄉村建設推進情況外,還有一項重要的議程就是商討貧富村結對子策略,以保證接下來的一年里能夠穩步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對于曹溪街道而言,如何選擇好精準扶貧的新路徑是關鍵。
“黨建+”:讓貧困戶成為企業的主人
“沒有政府的扶貧政策,我不可能住上這么寬敞結實的房子。”坐在自家重新裝修了的小樓里,曹溪鎮黃洋村村民陳柏林說。
陳柏仕是黃洋村的貧困戶,一家兩口常年擠在低矮破舊的泥瓦房里,在脫貧致富路上舉步維艱。看到陳柏仕居住環境窘迫,幫扶干部和村干部積極幫助粉刷住房,在改善居住環境同時還讓其參與農家樂經營。而后在幫扶村主干和街道干部的介紹下,陳柏仕進入盤龍生態企業種植大棚務工,為其解決了工作問題,實現年增收5000元以上。
“在黃洋村,大力實行‘支部+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盤龍生態公司,采取支部‘牽’,公司‘辦’,專家‘傳’,領導‘幫’的方式,總公司股份由黃洋村農戶本著自愿原則以現金入股,年底公司和村‘兩委’會按一定的比例進行分紅。”曹溪街道辦副主任張興發說,街道積極利用村“兩委”牽頭與貧困戶結對子,為黃洋村11戶貧困戶幫助先行墊付入股所需資金,待分紅后予以抵扣,以實現股份全覆蓋,助力脫貧致富。據介紹,目前,該村土地流轉實現收入25萬元,農戶在公司打工收入實現150萬元。
“合作社+”:讓貧困戶抱團脫貧
昨日,在曹溪街道科桃村長烏山養蜂專業合作社的一個大棚內,村民陳松照和兒子正在干活,“自從加入了合作社,一年就可增加收入1萬余元,比外出打工強很多,最主要的是還能照顧到家里的老人。”陳松照說,現在共養蜂60箱,年產蜂蜜600斤,同時利用竹林養雞200只。
據張興發介紹,自街道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就根據各個村不同的情況,建立不同的合作社。該街道科桃村擁有10多種多季節蜜源植物和豐富的竹子資源,通過建立養蜂專業合作社和筍竹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加入,由合作社為貧困對象提供設備和技術指導,引導更多貧困戶發展養蜂業和林下經濟,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企業+”:讓貧困戶成為企業工人
“在村干部的幫助下,我現在在馬坑礦業上班,每月增收將近3000元,心情特別舒暢。這在過去我想都不敢想,真的很謝謝他們的幫助。”崎瀨村貧困戶陳春燕喜滋滋地說。
據介紹,在脫貧攻堅中,該街道探索扶貧脫貧新機制,依托村里的企業,實施村企共建(聯盟)的扶貧模式,不僅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致富,還解決了企業招工難的問題,成為當地群眾脫貧攻堅中的一股可持續力量。
據介紹,2016年曹溪街道確定69戶186人貧困戶達到脫貧標準,去年脫貧人數占全街道貧困總人口322人的58%,完成了與全區同步實現小康的目標。
精準扶貧,任重道遠。張興發說,接下來該街道將堅持以“發展扶持為主,資金扶持為輔”的做法,對貧困戶進行深層次的梳理分類,從掌握貧困對象經濟來源、貧困原因、脫貧想法等方面入手,理清脫貧思路,對癥下藥,制定分類幫扶意見,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以確保到2019年實現全街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戶全部脫貧及3個貧困村整村脫貧的奮斗目標。而今年,曹溪街道也將翻開全街道脫貧攻堅戰役的嶄新篇章。(記者 石飄芳 趙偉 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