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查看象洞雞的生長情況。闕小琴攝
精益求精 留住優質雞
象洞雞是武平縣地方特色品種,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屬福建省26個畜禽良種之一。2010年,象洞雞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并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同年,在當地政府的鼓勵下,當地養殖戶賴瑞平投入五六百萬元,在十方鎮高梧村黃沙坑籌建了福建省武平縣象洞雞保種場,以保護象洞雞這個特色品種,培育出品質更加純正的象洞雞。
“當時如果沒有對象洞雞進行保護的話,這個品種很容易就消失了。”賴瑞平現在是武平縣象洞雞保種場總經理,回憶起當年的“保種路”依然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過去象洞雞在武平以農戶散養為主,不同種雞之間繁衍,更是讓純正的象洞雞越發難覓。此外,一些生長快、外銷量大、效益好的肉雞品種落戶武平,也對象洞雞品種保護構成了嚴重威脅。
“我們基本恢復了象洞雞原有的外貌特征。”近年來,賴瑞平一直致力于象洞雞的保種工作。他說,象洞雞最主要的特征是頜下長有放射狀胡須,嘴、腳、皮膚都呈黃色,與其他的雞品種不同,成年象洞公雞一般要養足8個月才能上市,這有效保證了象洞雞的品質。
與肉雞場的養殖方式不同,為了選出最優質純正的種雞,在保種場出生的象洞雞一生要經歷“層層大選”。“種雞至少進行5輪篩選,如果是對200只雞進行篩選,最終留下來的大概只有20只。同時,我們每年還要進行品種更新,2萬只種雞,往往要淘汰1萬只左右。”賴瑞平說,現如今,保種場年產3萬羽象洞雞種雞,其中包括核心象洞雞1000羽,后備象洞雞5000多羽,擴繁象洞雞2萬多羽。象洞雞瀕臨“消失”的隱憂,正在賴瑞平的心頭逐漸褪去。
巖說
鄉村振興,尤須走好特色路
當前,鄉村振興之路該如何走好?“羊群走路靠頭羊”,對于各地而言,唯有率先選出“頭羊”,選好“頭羊”,鄉村振興才算是有了方向,有了奔頭。記者認為,特色產業便是這“頭羊”之一。有了特色產業,鄉村振興才能動力十足,而特色產業發展好了,鄉村的人氣自然也就能旺了。
當下,不少地方對于發展什么產業心里沒底,因此,有些地方干脆“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有些地方則信奉“拿來主義”,在出去參觀學習一遭之后,就生搬硬套將別人的“成功經驗”直接復制過來。按照這樣的思路,鄉村是振興不起來的,或者說難以振興。原因在于,這種方式催生出來的產業,不是根子薄,無法壯大,就是容易“水土不服”,半路夭折。對此,武平聚力發展象洞雞的做法值得借鑒。
武平為什么會選擇將象洞雞作為特色農業品牌進行打造?在記者看來,這不僅是在于象洞雞本身優勢:口感好、品質優,更在于其是武平當地極具地方特色的品種。與此同時,當地群眾對象洞雞的認同感也較為強烈。這就意味著,對于這一品牌的塑造,武平本身具有一定的基礎,養殖優勢和發展優勢較為明顯。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對象洞雞品牌塑造和產業發展的及時介入,積極引導及扶持,則有效增強養殖戶的信心,讓養殖戶看到了奔頭,加速了規模化和產業化。
可以說,武平象洞雞能夠發展壯大,是養殖戶跟政府部門同頻共振的結果。事實上,振興鄉村則需要更多這樣的同頻共振。換言之,政府部門在前期就應該深入農村,了解各地的產業特色和優勢,然后根據實際,確定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領頭羊”,立好風向標。
同時,在壯大特色產業發展方面,政府部門也應做好服務。“領頭羊”確定了之后,僅僅靠老百姓“單槍匹馬”的闖勁是難成氣候的。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不僅要制定好發展規劃,讓老百姓有章可循,更要在政策上給予應有的扶持、引導,讓老百姓嘗到甜頭,這對于特色產業迅速崛起,形成品牌大有裨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闕小琴 實習生 賴志昌 通訊員 王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