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文水庫
茫茫林海
這里,開創了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的又一場偉大革命,拉開全國林改序幕。
這里,堅持著一場不停步的改革,樹起一座座綠色標桿,推動林改向縱深發展。
這里,奏響綠色發展旋律,打造“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武平樣本。
2001年,革命老區武平縣在全國率先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到武平縣調研,對武平林改給予充分肯定,武平林改做法和經驗迅速從武平推廣至全省、全國。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武平縣不懈探索,持續推進林業配套改革,有效破解林業發展深層次矛盾,釋放出強大生產力,讓荒山育成“綠山”、讓農民捧上“金山”、讓發展有了“靠山”。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武平,去探尋“全國林改第一縣”以林改為突破口,從一個山區貧困縣到“福建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的綠色發展之路。
1、老區先行,習近平同志對林改“武平探索”一錘定音,拉開全國林改序幕
武平縣地處閩粵贛三省結合部,總面積2630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219個村(居),總人口39.9萬,是革命老區縣、原中央蘇區縣、全國南方重點林區縣。林業,曾是武平最重要的發展資源,也是最大的發展優勢。
7月22日,大暑,北半球最熱的時候。然而,群山環抱中的武平卻是到處清新舒爽。蒼翠之中更是一派生機盎然:蜂群忙碌著釀造甜蜜的事業,名貴藥材靈芝破土而出,鐵皮石斛倚樹而生……這些小精靈,述說著林改春風后的巨變。
全國第一本林權證擁有者、捷文村69歲的村民李桂林,沒事就喜歡到自家的林子里轉轉,因為這林子里藏著他的“綠色小銀行”。在李桂林皺紋間的笑容里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種植花卉、藥材,養了雞鴨,依靠林下經濟,過上了幸福生活。
全國第一本林權證持有者李桂林總喜歡到自家林子里轉一轉,感受這個綠色小銀行的生機和活力。看著一棵棵長大成材的杉樹,他臉上掛滿笑容。
自己的山,自己說了算。在2001年以前,這只是包括李桂林在內全國億萬林農的一個夢。
2001年以前,武平縣和全國大小林區一樣,盡管相繼開展了林業“三定”、落實完善林業生產責任制等改革工作,但由于沒有觸及產權問題,集體林產權不清、經營主體不明等體制機制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嚴重挫傷林農的積極性,林業發展存在“亂砍濫伐難制止、林火撲救難動員、造林育林難投入、林業產業難發展、望著青山難收益”等“五難”問題。
作為林改策源地的捷文村,164戶村民守著2.6萬畝林地,依舊過著窮日子。“拿斧頭的比拿鋤頭的多。”當時的捷文村黨支部書記李永興回憶說,因為那是國家的山,誰想要錢了就上山砍幾棵樹拿來賣,濫砍濫伐現象嚴重,管也管不了。有一年,捷文村竟然有7人因亂砍濫伐被判刑。
農民還山于民、還權于民、還利于民的呼聲日益高漲。改革勢在必行。
為了還山于民,解決“五難”問題,2001年4月,武平縣委、縣政府在充分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在萬安鄉上鎮村開展新林權證換發工作。但讓人想不到的是,不管工作組人員怎么做工作,由于山林權屬不清、界址不明、有山無證、有證無山等原因,引發糾紛不斷,始終無法推動新林權證換發工作。
不改沒有出路,唯改才有活路。山城武平,紅色熱土,客家祖地。紅土精神和客家精神交相輝映。早在革命戰爭年代,閩西紅土地就成為中國土地革命的重要發源地。“鬧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游”,素有光榮傳統的武平孕育著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基因和精神,敢于自我革命的武平縣人民開始了自己的思考和實踐。
就在試點工作陷入停滯之時,武平縣委、縣政府通過進一步調研,清醒意識到“要換發證必須先明晰產權。”然而集體林權作為集體所有的財產,幾十年來從未動搖過,“但為了老百姓的利益,我們要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武平縣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前提下,于2001年6月按照“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要求,重新選擇萬安鄉捷文村開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評估林木
令人想不到的是,工作開展起來仍是矛盾重重,十分艱難。“試點工作首先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山要怎樣分,二是山要誰來分。”曾任武平縣林業局局長的副縣長鐘發貴介紹說,“捷文村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提出‘山要平均分,山要群眾自己分’的決定,把集體山林‘平均分給農戶’。”
2001年12月30日,萬安鄉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號林權證。2002年4月,武平縣委、縣政府正式出臺《關于深化集體林地林木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在既沒有上級授權,也沒具體法律依據,更沒其他地方經驗做法參考的情況下,武平拉開了全縣林改的序幕,在全國“領跑”出第一步。
“山分了,林權證發了,但沒有上面的紅頭文件,發下去的證算不算數,分下來的山會不會被收回?”武平干群的心還是不踏實。
基層的群眾實踐,渴望著來自頂層的呼應。時間指向2002年6月21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專程來到這個距省城最遠的武平縣調研林改工作,作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林改的方向是對的。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等重要指示,為武平林改一錘定音。
隨著這聲“發令槍”響,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福建拉開序幕:2002年8月,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會議在武平召開;2003年,福建全省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6年福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并得到中央認可;2008年,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啟動,武平林改創舉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最高決策。
耕者有其山,落實所有權。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從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出發,中國林業走上解放農村生產力、激活林農積極性、建設美麗生態中國的改革發展和希望之路。
2012年12月25日,新華社發布的《人物特稿:“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記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中指出:“2002年,他對武平縣的林改工作給予肯定和支持,福建由此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來成為全國林改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