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破解難題,從探路者到拓路者,樹起深化林改標桿
“分山到戶”僅僅是林改的第一步,如何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才是林改的核心目標和關鍵所在。隨著改革的深入,一系列的難題出現在林改路上,擺在黨委政府和老百姓面前。
站在時代潮頭,面對改革難題,武平的干部群眾傳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和擔當精神,創新機制,破解難題,推動林改向縱深發展,樹起一座座綠色豐碑。
全國首創林權抵押貸款 激發林業發展新活力
林改分山到戶后,林農造林積極性陡然高漲,上級下達的造林計劃,遠遠跟不上群眾的熱情。“2003年和2004年兩年計劃數是1.5萬畝,2005年群眾造林超過4萬畝,2011年超過9萬畝。”武平林業局副局長吳吉富,其時最發愁的是樹苗不夠,只好不斷給省林業廳打報告要求增加計劃、增調樹苗。
然而,問題來了,種樹的錢從哪里來,成為制約林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
2004年6月,武平縣在全國率先開展“林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成立縣林地林木權屬登記中心和“林權貸款擔保公司”,由縣政府累計注資240萬元,再由銀行5倍放大,給予林農提供林權擔保抵押貸款,邁出了林權抵押貸款的實質性步伐。
可是,操作了幾年效果并不理想。武平縣通過調研,發現癥結在于:林權擔保貸款存在“評估難、擔保難、收儲難、流轉難、貸款難”等“五難”問題。
“林農想以林權抵押貸款,必須通過擔保公司擔保,條件苛刻,手續繁瑣,導致金融機構難放貸,林農貸款難。”談及此事,鐘發貴感受頗深,一旦發生貸款風險,銀行也好、公司也好,都難以處置林木資產變現。種種現實的問題致使林權抵押貸款長時期處于“裹足難行”的尷尬境地,成為制約林農發展的一大瓶頸。
破局勢在必行!武平縣于2013年5月進一步完善林權抵押貸款機制,由縣財政專門安排1500萬元作為收儲擔保資本金,不再需要擔保,林農可利用林權證直接在金融部門獲得貸款。
當年7月25日,武平在捷文村舉行林權直接抵押貸款開貸典禮,萬安鄉捷文村的鐘泰福、東留鄉蘭畬村的鐘蘭德等第一批林農簽訂了林權直接抵押貸款協議,獲得了4-10萬元不等的貸款,風風火火地經營起自家的山林來。
僅有林權直接抵押貸款還不夠。武平縣積極探索林業投融資機制,構建集“評估、收儲、擔保、流轉、貸款”五位一體的林業金融服務機制,成立縣林權抵押貸款服務中心。武平信用聯社等金融單位乘勢而為,提高貸款限額,不斷增加山地開發、林業種植、花卉種植、茶葉種植、果樹種植、林下經濟等支林信貸。武平縣林業局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4月,該縣累計辦理林權抵押貸款3.1億元,其中面向廣大林農的小額林權直接抵押貸款共525戶6012萬元,從而讓林權證真正成為林農的“綠色信用卡”。
此外,武平創新農村林權抵押貸款村級擔保機制,激活了民間資本投入林業發展。城廂鎮園丁村級擔保合作社實現由政府擔保向“農保農貸”轉變,降低了擔保風險。目前,園丁村級擔保合作社已籌集擔保基金450萬元,為282戶林農辦理共計3856萬元的林業發展資金貸款,促進了林農增收和經濟發展。
全國首創商品林贖買機制 保護綠水青山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態區位發生變化,一些商品林被劃入重點生態區位禁止砍伐,林農面臨守著滿山的林木卻不能變現的尷尬,利益損失較大。
“保了生態、癟了錢袋”,勢必讓林農產生不滿情緒,影響造林、護林積極性。林子不能賣了變現,原來的“綠色金庫”變成了“死錢”,這個疙瘩怎么解?
“既要保護好生態環境,也不能讓林權所有者吃虧。”武平縣于2009年率先全國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工作,對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按生態功能強弱,實行分類補助;將縣城馬頭山公園和縣城飲用水水庫周邊等近4萬畝的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建立商品林贖買機制,對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以租賃的方式進行贖買,給予林農每年每畝6.75元的租金,并形成長效的補償資金投入制度,實行“一卡通”直補到戶。
保障林農收益權,就是保護林農積極性,就是保護生態、保護國家利益。武平縣探索建立的重點林區商品林贖買機制,為2015年福建在全國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改革提供了借鑒。
列為全省7個首批試點縣后,武平縣進一步將縣城及鄉鎮飲用水源林、城區公園、國省道高速公路一重山等列為贖買重點,通過贖買、租賃、置換、合作經營等多種改革方式調整為生態公益林。讓原本待砍伐的商品林,變身為清新武平的“綠色不動產”。
青山得綠,林農得利。開展試點工作后,武平完成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直接贖買面積4002畝,捷文水庫飲用水源區租賃面積15235畝,林木每畝收入有比較大的增加,實現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保護與林農利益“雙贏”,調動了林農護林養林積極性。
率先全國探索興林扶貧 走出脫貧攻堅“武平模式”
武平縣“八山一水一分田”,希望在山,出路在山。
耕作山林,對林農來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摸索過程中,不少林農試行“以短養長”方式,作為長期經營山林的經濟支撐。
走進梁野山,在一片生態公益林下,仿野生種植的鐵皮石斛、三葉青、靈芝等名貴中藥材長勢喜人。城廂鎮畔泥湖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管理員馮開宏告訴記者,基地同時發展生態養蜂、養魚等多種經營,今年預計可實現產值2300萬元。
穿梭在下壩鄉露冕村林下仿野生靈芝種植示范基地里,林下的盎然生機同樣讓記者興奮:“小傘”似的靈芝菌蓋破土而出,一簇簇地散發著迷人的氣息。據基地創建者邱福平介紹,該示范基地規劃面積500畝,充分利用當地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林下仿野生套種靈芝、沙仁等名貴中藥材,示范帶動周邊林農大力發展林菌種植業,推動林農增收致富,實現“不砍樹也致富,保生態也得益”。
近年來,武平縣因勢利導,出臺多種優惠政策,扶持發展“種養結合、生態旅游、綜合利用”的立體林業模式,大力發展林藥、林禽、林菌、林蜂等林下種養業,并鼓勵林下套種名貴樹種,山邊林緣種植經濟林等。
“我們林農剛拿到林權證時,只會計算直接砍樹能掙多少錢,現在學會了從經營林下經濟的角度算長遠賬。”李桂林說,如今,在政策的支持下,連綿的群山成了林農的綠色聚寶盆。
2013年10月,國家林業局對武平率先摸索發展林下經濟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在全國推廣武平模式。2014年1月,國家林業局領導到武平參加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現場會,進一步明確了創建示范基地,通過以點帶面,發揮林下經濟在服務精準扶貧中的特殊作用的指導意見。
林權抵押貸款
作為福建省23個脫貧攻堅重點縣之一的武平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以“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結合精準扶貧,通過建立“公司+基地+貧困戶”等多種模式,聚合貧困農戶共同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業;嘗試“保底+遞增”(林地租金以林權入股分紅的形式體現,在保障村集體、林農林權收益基礎上,逐年遞增收益)、“集體資金+民間資本(林農)參股”(以村集體資金為主流轉租賃開發山場,當地林農自愿參股,按股分紅)等合作分紅模式,引導林農與工商資本進行合作,建立“林地變股權、農戶當股東、收益共分享”的林地經營新模式。
在政策幫扶下,通過林下經濟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先進典型不斷涌現。鐘晚生創辦武平縣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吸納了近200名殘疾貧困農民共同脫貧致富;城廂鎮云礤村發展“森林人家”26家,從業人員355人,年接待游客60多萬人次,2016年森林人家農戶平均純收入達20多萬元,昔日窮山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在林下經濟產業扶貧等多項措施推動下,武平縣打響扶貧攻堅戰3年來,全縣農村貧困人口由21873人減少到9352人,脫貧率為57.2%。
“政府引導、種養結合,創建基地、培育特色,拓寬路子、精準到戶”,率先在全國探索的興林扶貧模式,讓武平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16年,武平榮獲“全國扶貧系統先進集體”,成為福建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構建保障體系 實現林木“有人管”“管得好”
林改邁出成功的堅實步伐,如何持續鞏固和擴大林改成果,這個問題擺在林改征程中。“深化林改,構建推動林業發展的五大體系。”武平在探索實踐中找到了正確的解題方式--
構建多元經營體系,大力扶持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林場、家庭林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提升林業規模化經營水平。目前,全縣已實現合作造林面積50.5萬畝;
構建林業生態防護體系,統籌生態公益林管護費,由鄉(鎮)政府統一招聘護林員,實行護林員與撲火隊員、林技員“三員合一”,構筑起全縣森林資源管護的立體防線;
構建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運輸證、采伐證核發等6個林業行政許可事項下放到鄉鎮林業工作站,使林農在家門口就可以辦理相關業務;
構建山林托管體系,針對林改后林業經營的規模由集中變分散,個別地方山林疏于管理、林相破敗、林地退化的現象,鼓勵有實力的企業主、社會能人和林農成立山林托管機構,按立地、交通等因素與林農確定分紅比例,為無力、無心經營山林的林農提供“林保姆”服務。目前全縣實行山林托管面積已達到3.8萬畝;
構建林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體系,將林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納入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范圍,構建了政府主導、綜合協調、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林地糾紛仲裁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