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對上杭縣部分鄉村留守兒童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被調查近百名中小學留守兒童中,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的約占45%。由于他們無法享受父母的關注和呵護,在情感、心理、生活、學習乃至人格方面都容易出現諸多問題,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分居兩地傷別離
“爸爸媽媽,我已經11歲了,但從沒有真正嘗試過生日的味道。我的生日你們記得很清楚,每次都會打一個電話,可從沒回家。每次看到別的小朋友和爸媽一起玩,我只能遠遠躲開。現在我長大了,你們知道我最怕寫的作文是什么嗎?——五彩繽紛的童年,都說童年是快樂的,是絢麗多彩的,可在我的記憶里,童年只是一張白紙。”廬豐橫崗小學五年級何潔寫給在外地打工父母的一封信,讓人唏噓。
何潔的經歷并非個例。在調查中,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孩子時,往往更注重物質生活的保障,而對孩子精神上的關心卻很少。由于年齡和文化上的差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孩子的父母不一樣,使得代溝問題更加明顯。
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并不等于貧困兒童。事實上,在許多鄉村,留守兒童大多不缺錢物。相反,出于對孩子疏于照顧的愧疚,留守兒童的父母通常會用錢物來彌補。實際上,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這些孩子更需要的是精神慰藉。
不良心態危害大
小昕是茶地中心小學的一名五年級學生,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他一直由爺爺奶奶照管。由于爺爺奶奶過分溺愛,平時又缺少溝通交流,小昕逐漸變得脾氣差、個性強,上課不遵守紀律,學習成績一滑再滑。老師家人好言相勸,他總是聽不進去。無奈,班主任想到了小昕的父母,把孩子的現狀如實告訴了他們,希望一起做小昕的思想工作。小昕的父母時常打來電話,抽空還回家看孩子。在學校和父母的共同努力下,小昕不僅變得聽話,學習成績也進步較快。
“由于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其健康成長。”茶地中心小學的蕭校長說,農村留守兒童的異常心理,主要有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自卑、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留守兒童的情感、心理、生活、學習乃至人格方面都容易出現問題,比如日常衛生習慣差、放學后不按時回家、學習缺乏自信、不懂得尊重他人、喜歡說臟話、不懂得感恩等諸多不良習性,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期待爸媽常回家
“小琪越來越懂事了,我經常在班上表揚她,說她又進步了!”在廬豐中心小學就讀的小琪的班主任告訴筆者,由于爺爺奶奶的溺愛,小琪在學習和生活上有些嬌氣,于是他與小琪的爺爺奶奶溝通后,專門制定了一套計劃,幫助孩子逐步增強學習自覺性,克服思想上的惰性,讓她逐漸成長為一個陽光快樂的小姑娘。
為了讓更多的留守兒童得到關愛,眼下,上杭縣組織各學校,聯合婦聯及社會力量,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工作網絡,營造溫馨、和諧、充滿活力的校園氛圍。廬豐中心小學在黨員教師中開展“三幫·牽手”活動,上杭縣婦聯開展“愛心媽媽牽手留守兒童”活動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打開他們封閉的心靈。
“雖然我們做了不少工作,但這些都代替不了父母的親情。”廬豐中心小學的藍校長說,希望在外工作的父母能多與孩子溝通,聊聊近況,說說煩心事,分享快樂事。“如果實在無法回來,打電話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希望這些孩子的父母能經常抽空拿起電話,問一聲:孩子,你好嗎?”(通訊員 周繼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