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劉強東成第二大股東 京東易主背后的“權利”較量
在宣布品牌升級不到一個月,12月17日,京東金融工商信息進行了股權結構、企業名稱以及注冊資本等一系列變更。
具體來看,工商信息顯示,企業名稱由“北京京東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變更為“京東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由25.7億元變更為30.6億元。股權結構上,京東集團CEO兼董事長劉強東的股權從16.67%變更為14.02%。變更后,宿遷東泰錦榮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以16.13%的股權成為京東數字科技的第一大股東,劉強東位列第二,京東數字科技CEO陳生強持股6.69%。
在股權變更前,北京京東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股東中,劉強東為第一大股東,占比16.67%;宿遷東泰錦榮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占比15.12%,京東數字科技CEO陳生強持股7.95%,A輪及A+輪投資人股權合計占比53.05%。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關注到,宿遷東泰錦榮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的控股股東為宿遷泰合四方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劉強東持有宿遷泰合四方投資咨詢有限公司99%的股權。這也意味著,劉強東仍是京東數科的實際控制人。
今年11月20日,在JDD-2018京東數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會上,“京東金融”品牌正式升級為“京東數字科技”。京東數科旗下包含京東金融、京東城市、京東農牧、京東少東家、京東鉬媒等多個獨立品牌。其中,京東金融作為核心業務之一,將涵蓋個人金融、企業金融、金融科技等業務。
事實上,今年以來,京東金融的業務形態由“B2C”轉變為“B2B2C”。今年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陳生強表示,未來京東金融將把資產和資金等一系列金融業務全部轉移至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直接去做資產、資金以及用戶運營,京東金融本身不再持有這些資產,轉型為科技輸出的角色,業務形態由“B2C”轉變為“B2B2C”。在市場看來,在金融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非金融機構提供科技服務顯然比直接從事金融業務更加安全合規。另一方面,這或許也是京東金融在謀求牌照方面一直不順利后的一種“妥協”。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京東金融并未放棄自有金融業務,陳生強在公司五周年內部慶祝活動上表態稱,京東金融更名京東數字科技,并非放棄金融業務,金融仍然會是公司至關重要的核心業務。
北京商報記者關注到,京東金融已在悄然布局網貸業務。近日,京東金融App財富板塊出現了名為“旭航網貸”的P2P產品,不過,目前沒有可售標的。據披露,旭航網貸目前仍在備案中,在今年4月接入廈門銀行資金存管。
對于網貸業務布局,京東金融方面表示,京東金融旗下“和豐網貸”、“旭航網貸”目前已經上線,該業務作為網貸借貸中介信息服務平臺。未來也會嚴格按監管要求正常開展業務,為廣大出借人、借款人提供資金借貸服務。
“旭航網貸”隸屬于京東旭航(廈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服務有限公司。工商資料顯示,“旭航網貸”成立于2017年9月27日,法人代表張雱,注冊資本5000萬元人民幣,唯一股東是天津大新君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查詢到,天津大新君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唯一股東是京東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這樣意味著,旭航網貸是京東數科100%控股的公司。另一家“和豐網貸”也是由京東數科100%控股。
對此,一位金融科技資深分析人士指出,BATJ巨頭的策略依舊是兩條腿走路,一邊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做科技能力輸出,一邊也不放棄在自有金融業務層面的投入。從趨勢上看,金融業務與金融科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業務基礎就做不好科技賦能,沒有科技支撐也做不好業務,很難進行嚴格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