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數百萬畢業生同時找工作的態勢都被媒體大肆報道,甚至每一年都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面對這樣的艱難形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策略就為國人就業提供了新方向。尤其是對于集中在小城市、鄉鎮、農村的青年來說,更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而眾多青年在選擇創業項目時,往往以電商為突破口——畢竟看起來很美好。就目前來看,“10萬元的電商店”成為最火的項目。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它最火,又遭遇著怎樣的成長難題?
10萬元:難以越過的創業門檻
對于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創業者而言,他們往往是有著一定底子的。不管是原本家庭就比較富裕,還是在巨頭企業工作多年積累下一定財富,總之都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白手起家——很多都還是會留給自己一定退路的。而且在政府政策優惠之下,他們往往能拿到低利率甚至無息貸款、花樣繁多的補貼等。而一旦創業項目被投資者看重,起碼短期內不會為資金問題頭痛。
但對于小城市青年來說,家底往往沒有那么厚,而且在起步階段總是偏向于單干。再加上限于視野、學歷、技能水平等限制,一般都會選擇電商行業。這些錯綜復雜的因素結合在一起,造成他們的啟動資金不會很多。而且這些青年創業者很難難以及時享受到政策優惠,因為規模較大或商業模式較新穎的企業容易受到扶持,而城鄉大量草根電商企業政策扶持的享受比例很低。
《關于促進城鄉青年電商創業的調研報告》就指出,“絕大多數青年電商創業的啟動資金不超過10萬元,主要源于個人積蓄和合伙融資,有的靠家族支持,銀行借貸、社會融資、政府支持的比例非常低。” 對于普通城鄉家庭的個體青年來說,10萬元已經是一個大數目,是一個難以越過的創業門檻。因此,“10萬元的電商店”自然就非常火爆。
年收入較低草根特性凸顯
如果認為這些青年是以低學歷人群為主,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小城市青年群體中能夠從事電商行業的,往往都是學歷層次較高的年輕人。《陜西省返鄉農村青年電商創業扶持政策研究報告》就指出,“返鄉電商創業青年以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為主,大專學歷占37%,本科學歷占28%;以20~30歲年齡段青年為主,占62%。”
但學歷較高并不意味著這些從事電商行業的年輕人就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更不是社會資源的支配者。相反,他們往往陷入無資源可用的泥淖中。上面的報告就直言不諱地提到,“在資源方面,他們是社會中的弱勢者,缺乏資金,缺乏社會資源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而從事電商行業也沒能真正讓他們走向人生巔峰,成為人生贏家。報告指出,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年輕人數量占比達82%。也就是說,其實小城市電商創業群體凸顯出了草根特性。相比其他互聯網創業項目,從事電商行業已經不再具有明顯的發展潛力,或許跟普通的職業并沒有太大區別。之所以這么多年輕人趨之若鶩,還是被其附加的神話光環所吸引,最終促成了小城市“10萬元電商店”設立成風。
入行容易壯大難電商創業難言的痛
從大環境來看,年輕群體是電商行業的主要消費者。他們對網購的熟稔,也促使了城鄉年輕群體殺入電商創業領域。在他們看來,電商創業的特點就是“投資少、門檻低、見效快”。無論是在淘寶等電商平臺注冊開店,還是通過微信等社交應用“擺攤”,都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簡單來說,只要有網絡、電腦或手機,再加上有一定貨源和快遞等,就能成為電商創業大軍中的一員。
但實際上,在電商行業創業是入行容易壯大難,難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城鄉年輕群體身上,他們沒有真正有特色的商品,也缺乏品牌意識,很容易陷入低價血拼戰之中,也缺乏銷售的針對目標,生意只是做得不溫不火,甚至最終關門大吉。
而另一方面則在于政策支持不到位,比如快遞成本太高、貸款困難、沒有系統化的電商培訓、稅收較高等,這就導致城鄉年輕群體在電商創業時,不僅會遇到起步的困難,在日后的成長中也很難抵御各種風險,難以真正壯大起來。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隨著這一群體的壯大,各地政府都已經注意到,也在不斷出臺針對前者的優惠政策及培訓方案等。相信假以時日,電商創業也能夠成為城鄉年輕群體的致富門路。(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