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黑色星期五”購物節當天,除了嚴肅財經媒體最關注銷售數據和消費行為變化外,新聞媒體的關注點則在“黑五”當天熱鬧的購物景象, 例如NY Daily新聞網站當天閱讀量最高的新聞是匯總的全美各地“黑五”搶購時發生的打架斗毆的視頻,這些視頻以極快的速度在美國主要社交網站上傳播,這些小規模打架斗毆,似乎都成了美國人過節的娛樂消遣。這或許是“黑五”與“雙十一”最大的不同之處:作為網購狂歡,“雙十一”看不到商場里人頭攢動的景象,但每年的”黑五”,卻是美國商場中最繁忙熱鬧的時候。
無論是國內的電商行業還是消費者,或許都愛把國內的“雙十一”與美國的“黑五”類比,畢竟從表面上看,兩者都是購物的狂歡節,品類豐富的打折商品在這兩個節日里集中出現,無疑是消費者的節日。
但實際上,“雙十一”和“黑五”并不是一碼事,中國的雙十一側重于“購物”,是真正意義上的購物節,而美國的“黑五”,更像是感恩節的延伸,是感恩節假日的附屬品,購物并非是重點,主題依然是家人團聚和火雞晚餐。
從體量上看,“雙十一”早已將“黑五”遠遠甩在身后,交易額是后者的5倍有余,跟任何一個美國人說雙十一的數字,對方都會面露夸張的表情,然后聳聳肩說,“恩,真是難以置信啊!”
作為美國購物假日季的序幕,美國的“黑色星期五”已經經歷了70多年,隨著網絡購物的興起,美國的“黑五”也在經歷著演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購物,但在“黑五”當天排隊去商場搶購,依然是黑五的一大傳統。
就感恩節購物來說,具體又分為“黑色星期五”和“網購星期一”,前者是在感恩節后的第一天,主要以線下實體商店的購物為主,我們經常看到的例如消費者排隊擠破商場的門,蜂擁進入商場搶購甚至發生踩踏的畫面,主要發生在黑五的當天,而網購星期一則更像是國內的雙十一,主要以網上折扣購物為主。
但近年來,黑五和網購星期一的概念逐步融合,很多商家同時進行線下和線上的促銷,促銷的時間點也不局限于周五和周一,而是在感恩節當周便開始,甚至延續到感恩節后的下一周。
數據印證了兩者融合的趨勢,根據Adobe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黑五期間(包括感恩節當天和黑色星期五)美國網絡購物銷售額達44.5億美元,較去年出現了20%的增長,Adobe預計網購星期一的銷售額將在30億美元左右,同比增幅為12%。
從熱銷商品的種類來看,國內雙十一最受歡迎的是智能手機,華為、小米無疑是最大贏家,而美國購物季,最熱門的商品品類以傳統家電和家居用品為主,大尺寸高清電視依然是美國人的最愛,這一品類通常在黑五期間的打折力度最大、范圍也最廣,另外,盡管蘋果官方沒有公布任何打折,但在第三方零售商中,蘋果的產品是黑五期間最受歡迎的商品。此外,熱銷的商品還有游戲主機如索尼PS4、微軟XBOX one、還有樂高玩具等。
盡管美國的黑五購物由線下轉至線上的趨勢十分明顯,在感恩節購物季期間大約每7美元的消費就有1美元是以網購的方式完成,但線下購物這部分依然十分重要,因為在很多美國人看來,去商場排隊湊熱鬧,在商場大門打開的一瞬間往里沖,搶奪心儀的商品,已經成為他們慶祝節日的一部分,也許最終并不能買到想要的商品,但是他們享受的卻是這一過程。
《連線》雜志的一篇報道,或許揭示了美國民眾真正熱愛“黑五”的原因,折扣以及愛熱鬧的心理。
毋庸置疑,折扣促銷固然是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但黑五期間的折扣并非全部都是一年之內的最佳折扣,除此之外,黑五給美國人提供了湊熱鬧的理由,與國內對排隊、人擠人深惡痛絕之時,美國人卻在創造機會去體驗排隊搶東西買的經歷。
所以美國的黑五與國內的雙十一完全不同。雙十一既免去了人們去商場排隊搶購的痛苦,坐在家中便能輕松購物,又提供了大范圍的折扣商品,而黑五卻相反,盡管不愿排隊,只愿坐在電腦面前網購的人越來越多,但愿意早早去商場門口排隊,等待開門一瞬間沖向自己早已心儀已久的商品的人群仍然是主力,《連線》文章稱,一份調查顯示,“人們享受與在商場中搶購稀缺折扣商品的過程,這讓他們覺得有趣而興奮。” 由此不難理解為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在黑五期間為了搶購商品而大打出手的新聞,興奮過度就會失控,但這份新鮮感和刺激感,或許是在網購盛行的當下,除了折扣和優惠之外,人們依然在每年的“黑五”樂此不疲的原因。
黑色星期五美國商場開門瞬間 中國大媽們都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