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歐亞評論”網站9日提醒印度應小心發展與日關系。文章說,印度不應過早地在地區政治中“手伸得過長”。印度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增長不假,但在參與地區事務上要循序漸進,不能自己做不到還亂許諾。此外,印度應該清楚本國國家利益,防止成為既得利益者的人質。印度與中國有邊界問題,這與美國和日本不同,因此新德里必須采取不同和更加細膩的對華政策。而且,印度與日本走近的過程中必須牢記,日本與本地區的國家有歷史和殖民包袱。印度不能狹隘地與日本發展雙邊關系,而必須有整體觀念。
考慮到印度的因素,日印在所謂“印太戰略”上更可能的情況是“一曲兩調”。持此觀點的中國社科院日本所學者盧昊1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說第一任期時安倍的“印太理念”還更多反映出合作意識,進入第二任期后的“改良版”則帶有明顯的競爭性和針對性。變了調的“印太戰略”將成為制造地區對立的根源。在涉華問題上,日本“印太戰略”中所包含的對抗性因素越來越高,這和印度主張的“平衡外交”基本方針有矛盾。因而在具體合作上,印度更多將是以實用主義的態度“選擇接納”。
張家棟1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即便“印太戰略”正式公布,這與美國推行的亞太戰略也是兩回事。就算有影響,主要還是在政治、外交領域,印日在軍事領域的實質性舉動和合作比較少。影響將主要是在宣傳和心理層面上的,對戰略安全形態的實質性影響不會太大。印日聯合不能叫“遏制”中國,它們只是抱團取暖,以獲得在中國面前更好的談判地位。而且,印日聯合也不會走得特別遠,它們和中國不會走到冷戰時期那類完全的敵對關系。毛四維認為,印日走近對中國不是好事,但應對之策不在“印日關系”本身,更主要的在“中印關系”上面。
【環球時報駐印度、日本、新加坡特約記者 周良臣 李珍 辛斌 環球時報記者 高穎 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