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日本要費盡心思拉印度?新加坡《海峽時報》分析說,安倍認為,擺脫對華困境的唯一希望是建立一個新的地區盟友體系,但很多國家不認同日本的歷史觀或認為中國是威脅。此外,任何地區結盟必須與美日同盟相容。因此,印度成了日本的完美選擇。印度經濟規模也足夠大,可以為日本制造業提供替代制造業基地,不必死守中國市場,莫迪也愛聽有關印度經濟的好話。印度民主大國的身份也為日本構筑地區聯盟增加合法性。文章說,兩國都認為,來自中國的挑戰將繼續為他們提供緊緊抱團的諸多機會。
那么,莫迪為什么愿意投進安倍張開的懷抱?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1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莫迪上臺后,印度的大國戰略就很清晰。莫迪是個民族主義者,急于提高印度的國際地位,這是和前政府有所區別的地方。法新社曾報道二人之間不同尋常的密切關系說,莫迪在擔任印度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期間曾兩次訪問日本,并都會見了安倍。在2014年莫迪就任總理后,他成為安倍在“推特”上關注的3個人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安倍的妻子和一名日本政界人士。
張家棟說,印度相信日本人甚于相信美國人。印度人和日本人的相互親近是有原因的。他們走近依循的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地緣。這兩個國家都是中國的鄰國,和中國都有一點問題,因此印日是天然的盟友。中國越強大,他們聯合在一起的動機就越強烈。
不過兩國的合作并非一帆風順,印日知道“言語轉換成行動”還有巨大差距。《海峽時報》稱,印度的官僚習氣限制了日本的投資。對日本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印度依然視自己為陸地國家。盡管印度擔心中國海軍在印度洋加強存在,中國還計劃在瓜達爾港建基地,但新德里的戰略決策者并不都認為,應對中國海軍挑戰的最好回應是讓印度海軍開到南海,甚至像日本希望的那樣,開赴東海。
這種“溫度差”從印日力推的核能合作中就可見一斑。日本《朝日新聞》9日發表社論稱,印度沒有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且擁有核武器,給這樣的國家提供核能技術,與日本一直倡導的削減核、廢除核立場相違背。不僅是廣島和長崎的核爆受害者,很多要求禁止核武器國家的民眾反對日印締結核能協定的聲音也在高漲。據日本《讀賣新聞》10日報道,印日核協議正本將附帶一個附件,規定一旦印度實施核試驗,東京將中斷核合作。日本起初希望將這個條件寫入協議正文,但遭到印方抵制。
據印度TNM新聞網報道,在莫迪訪日前,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受害女性團體寫了一封信給他。信中說,日本打算向其他國家出口核電技術,這是令人尷尬和不幸的。“當想到類似事故可能在印度某個核電站發生時,我們深感不安……莫迪先生,為了印度人民和印度的未來,請不要簽署日印核能協議。我們懇請您做出明智的抉擇。”
【環球時報駐印度、日本、新加坡特約記者 周良臣 李珍 辛斌 環球時報記者 高穎 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