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巴導彈危機的經驗教訓
1。在處理重大危機時需要“換位思考”,這是美國從古巴導彈危機中總結的最重要的經驗。在危機期間,肯尼迪最擔心的就是美國的對策會將蘇聯逼到要么蒙受恥辱、要么發動核大戰的死角。肯尼迪的行動方針是,所有決定與措施僅僅是對蘇聯施加壓力,而不是使之丟人現眼,要給對方留下體面妥協的余地。所以,美國才在一開始只采取了進退自如的“隔離”措施,而且避免迫使蘇聯船只停航接受檢查;肯尼迪才會頂住軍方的強烈呼聲,堅決反對襲擊蘇聯在古巴的導彈基地;在危機結束時肯尼迪更是明確要求輿論界不得宣揚勝利,不許刺激、羞辱對手,相反要盡可能地給予尊敬與贊賞。
2。有效管理危機不如從根本上避免危機的爆發。經過這次危機,美蘇兩國對核時代下如何處理相互間的關系,尤其是重大利益沖突有了更加理智的思考。雙方都深切感受到:一方的錯誤、誤解逐步升級勢必引起對方進一步的反應——戰爭就是這樣開始的。既然誰都不想進行戰爭,誰也贏不了戰爭,那就必須時刻考慮各自政策所產生的長遠后果,尤其要關注自己的行動對別國的影響,以便控制事態升級為一場災難性的戰爭。1963年6月底,美蘇就建立“熱線”問題達成一致:在莫斯科與華盛頓之間設置一條全天候聯絡線路。此舉使兩國領導人在危機期間得以進行秘密而直接的通訊聯系,為防止和控制危機創造了條件。
3。要正視“中間地帶”國家。冷戰時期國際力量結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在美蘇兩級之間存在一個廣泛的“中間地帶”,這是一股不容小視的重要國際力量。然而,在這個重大戰略問題上美國失策在先,從而釀造了日后的苦果。1959年1月建立的古巴新政權,原本與蘇聯或社會主義陣營沒有關系,是一個具有民族主義性質的政權,與美國也不是注定的敵對關系。卡斯特羅首次出訪選擇的就是美國。然而,美國卻以“非此即彼”的冷戰思維對待古巴新政權,拒絕與古巴建立正常關系,從而將古巴逼進了蘇聯的懷抱,直接導致危機的爆發。
4。不要冒險挑戰對方的核心利益。眾所周知,自19世紀“門羅主義”產生之后,美國就一直把拉美視為自己的后院。美國之所以對古巴革命充滿敵視,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擔心蘇聯借機滲透。然而,蘇聯在這個極端敏感的問題上卻一味冒進,低估了美國的強硬與決心。在部署核導彈的問題上,蘇聯除了保護古巴安全的考慮之外,的確存在以直接威懾和近距離打擊美國本土來取得“導彈均勢”的設想。這種危險舉動直接觸犯了美國的核心利益,并招致美國的激烈反應。
古巴導彈危機已經成為過去,但世界上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依然層出不窮,核時代蘊涵著的巨大風險也依然如故。因此,研究當年那場危機的前因后果并汲取經驗教訓,不僅是當事者的責任,也是后人應當重視并不斷予以反思的問題。
(原題為《古巴導彈危機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