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的走狗。”——當韓國釜山東區政府去年年底拆除日本總領事館前的“慰安婦”和平少女像后,民間的憤怒情緒被點燃了,抗議電話不斷涌向東區區長樸三碩,區政府網站癱瘓。短短3天內,民間團體再將雕像設立到日本總領館前。東區政府同意了,一場外交沖突開始了。日本召回大使(已經10天,至今未返韓)、韓國京畿道計劃在獨島設立少女像……打了半個多月的嘴仗,韓日在少女像問題上似乎陷入僵局。2011年,第一座少女像落成,由此,韓國社會多了一個守護的對象,一個歷史和教育的象征,韓日之間的“慰安婦”問題也多了一個“心結”,一個正在擴散至其他國家的“心結”。
圖為韓國青少年參觀“慰安婦”少女雕像。
他們的堅持
首爾的冬夜,寒風凜冽。幾日前,《環球時報》記者與朋友一起吃過晚飯后,途經日本駐韓大使館前的那條道路。“慰安婦”和平少女像立在路邊,厚厚的帽子、圍巾、手套、襪子、毛毯……她被裹得嚴嚴實實。緊靠著雕像,記者看到一個塑料棚,幽幽的燈光映射出幾個模糊的身影。這是一批韓國大學生在進行通宵靜坐。對他們而言,少女像是守護的對象。
2015年12月28日,韓日政府就“慰安婦”問題達成相關協議。之后,日本媒體連日渲染韓國政府接受日本方面有關移除大使館前少女像的要求。兩國政府對此問題的模糊解釋,讓大學生們感到不安。從那年的12月30日開始,他們不分晝夜地在街頭露宿守護著少女像。
現在已是這些大學生靜坐的第二個冬天了,面對時常而至的大風、大雪,甚至是凍雨,他們只能依靠暖爐、電熱毯、厚外套,還有塑料棚。曾經有其他大學生團體加入,曾經有市民自發帶著睡袋陪他們一起守夜。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社會對這些大學生的關注越來越少,一起靜坐的朋友一一離開。如今,定期靜坐的是4至5人,非定期的約20人。他們分組交替,24小時堅持著。雖然很累,也很難,但一位學生說,“我們不會離開這里,直到韓日有關‘慰安婦’協議無效、確保少女像安全為止”。本月18日,守護少女像活動在釜山也開始了。25名大學生計劃在這里每天向市民介紹少女像的意義。
對于這些學生來說,少女像是守護的對象。對于更多韓國人而言,她承載著重要歷史。18日,周三,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的少女像旁,抗議日軍強征“慰安婦”的第1266輪“周三示威”在這里舉行。“80年過去了,現在是時候把丟失的青春喚回來了”“戰爭時成為女人比成為軍人更可怕”“忘記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日本政府立即道歉”……《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形形色色的標語牌?;顒訁⒓诱叽蠹s有兩三百,他們或自由發言,或齊聲呼喊。在這次活動中,除了經常參與的市民和學生團體,還有專程從濟州島趕來的民眾,以及十多名海外女性活動家。來自巴勒斯坦的梅在示威活動上分享了她的感受:在韓國了解到日軍“慰安婦”問題的歷史和受害者故事后,她感到憤怒。
1月11日,第1265輪“周三示威”,兩個孩子圍在少女像旁,一個年輕媽媽拍攝下這幅畫面。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之所以帶孩子來參加示威活動是為了給孩子正確的歷史教育。一名初中生對記者說:“大人的錯誤史觀會影響青少年,“慰安婦”問題是戰爭罪行,任何掩藏真相的行為都是不允許的。”在現場,一名高中生講述了他的夢想,“在少女像前,我發誓一定成為一名編劇,讓更多人知道‘慰安婦’故事和真相”。
每逢周三,風雨無阻。“周三示威”如今已堅持了25年,除了1995年日本神戶地震和2011年3月日本發生海嘯期間沒有舉行活動。第一次活動是在1992年1月8日,當時正值時任日本首相宮澤喜一訪問韓國前夕,韓國多名“慰安婦”受害者勇敢站出來,指控日軍當年的罪行,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