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發生,所有人不約而同地做好了最壞打算
時間回溯到“意外”發生那一刻。
從電臺里得知余闖受傷的消息后,戰友張德林從相鄰炮車上一躍而下,直奔余闖所在炮車。
“還愣著干啥?快救人!”張德林急壞了,他鉆進炮艙把余闖抱起來,穩穩當當地交到其他戰友手中。
平日里跟余闖“斗牛”比試,張德林從沒贏過這位河南省70公斤級的散打冠軍。那天,他抱出昏迷中的余闖,感覺用盡了全身的力氣,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趕緊組織后送!”救護車疾馳而去,張德林一屁股癱坐在地上,眼神停留在黃土地上余闖流下的血跡上。
隨后的演練進行得很順利,除“1102號”火炮戰斗班成員按戰損退出戰斗外,收官之戰打得很漂亮。
但大家都沒有心情慶祝演練成功,戰友們翹首祈盼,都在默默祈禱余闖能夠平安歸來。
7天后的上午,連隊通信員張一攀奔跑在泥濘的小路上,依次掀開每個帳篷的門簾高喊:“余闖醒啦!”
其實,哪用得著掀開每個門簾呢?他的音量足夠讓百米之外的人聽清楚。一時間,官兵們歡呼雀躍,沖散了連日的陰云。
可是,一張張笑逐顏開的面容沒多久又再次恢復到愁云慘淡。為啥?大家心里都明白,可誰也不想說破。
從該連成長起來的營長曹華,自然明白其中原委。
目睹連隊消沉的狀態,曹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發飆,可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新裝備配發一年,官兵們鉚足了勁干了一年——年終歲尾發生這種意外,按以往,別說立功受獎,處分都在所難免。一年的辛苦白白打了水漂,誰都免不了心里憋悶。
“這件事不會影響咱們連隊吧?”有的官兵忍不住問。平日里自信的連長羅淼也打起了磕絆:“以調查結果為準,我……我不清楚。”
“這個連隊,蔫了……”這聲嘆息,回蕩在空蕩蕩的演兵場,飄進了每個人的心里。
旅領導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兒去。有人問情況,他們也焦慮地說:“我們正準備寫檢討呢。”
總之,該旅所有人不約而同地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誰也不會想到,指導員玄永久在醫院電梯里錄下的那段短短15秒的視頻,經媒體播出后,各大網絡平臺競相轉載,余闖的故事一時間感動了無數網友。
今天的選擇,或許正是明天戰場上遇到的真實考驗
這次實彈打靶“意外”究竟該如何定性,牽動著廣大官兵的心!
隨后,這個集團軍組織火力、裝備、彈藥3個部門成立專項調查組。他們還邀請廠商協助,從實兵實彈演習背景、人員射擊操作規程、裝備射擊前后技術狀態、彈藥性能及管理情況等諸多方面進行詳細分析調查,盡可能還原了現場。
按照軍事訓練大綱要求,實戰化訓練中自行火炮發射后必須盡快轉移陣地,否則就會有被“敵”軍偵察消滅的風險。
在演練前半階段的對抗中,首次參加跨區演練的余闖駕駛著新型火炮,面對的一個難題就是“陣地暴露后來不及轉移”。
復盤演練的場景,余闖今天的抉擇,或許正是明天戰場上遇到的真實考驗!
“如果當時那枚炮彈沒有打出去,轉移陣地時會發生什么?”老兵們都知道,比起延時發射,帶彈轉移更加危險。已經擊發的炮彈沒有發射,若不及時排除隨時可能發生危險,會直接威脅全組官兵的生命安全。
所以,演兵場上,余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排除故障。
“發生卡彈等故障,在自行檢查無法排除的情況下,可以逐級報告請求后方保障力量解決。”這是操作教材上的明確規定。
那么,余闖錯了嗎?也沒有。當火炮發生卡彈故障的那一刻,在余闖的心中,它不是一個可以申請演練暫停的意外,而是戰場上事關戰斗進程的關鍵。
經過多個波次的調查,調查組最終認定:這是在實戰化訓練氛圍日益濃厚、強度日益增大,新裝備列裝時間較短組織實彈戰術檢驗的情況下,發生的一起訓練傷。
該集團軍研究認為,余闖作為新型火炮的炮長,他臨危不懼、處事果敢的做法彰顯了當代軍人的血性擔當和實戰素養,決定為他立個人二等功。
陽光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
“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么做?”
訓練場一隅,筆者與余闖攀談起演兵場那一幕,余闖沒有絲毫遲疑地說:“演練就是打仗,打仗哪有不流血犧牲的?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是會和當初一樣選擇。”那一刻,筆者讀懂了余闖的初心。
近年來,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向縱深推進,實戰化訓練的鮮明導向推動演兵場上訓風、演風、考風日益向好,戰斗力標準已植根官兵心中,余闖做出舍身忘我的選擇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演兵場“意外”的處理塵埃落定,但由此帶來的一場思想風暴卻在官兵們頭腦中激蕩。
該旅黨委以余闖事例為契機,在官兵中廣泛開展大討論。通過討論,一些以往訓練中“危不施訓、險不練兵、夜不出行”等生怕觸碰“安全底線”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在該旅議戰議訓會上,一些基層官兵坦言,以往訓練總擔心出安全事故,導致訓練畏手畏腳,前怕狼后怕虎,出現一些受到官兵詬病的與實戰化格格不入的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像打仗一樣訓練,像訓練一樣打仗!出了問題我們負責!”黨委會上,旅領導為全旅官兵撐起腰桿,吃下定心丸。
如何幫助官兵解除思想負擔,讓軍事訓練真正向戰斗力聚焦?他們引導官兵劃清責任事故與訓練意外的界限,在險難、高危條件下作業,要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鼓勵官兵放開手腳。同時,他們積極推行訓練容錯機制,對軍事訓練進步成效明顯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正向激勵。
余闖的經歷讓該旅官兵感受到“訓練向實戰靠攏、向打贏聚焦”的新氣象。訓練管理的導向逐漸清晰,大家也慢慢走出了“安全枷鎖”的思想禁錮,訓練場上個個虎虎生威,透著咄咄逼人的銳氣。
轉變悄然發生。越來越多的官兵開始自覺用戰斗力標準去檢驗訓練質效,摒棄“消極保安全”的片面思維,在演訓場上練就打贏真本領。
前不久,該旅一營按照周工作計劃安排組織百公里徒步拉練。臨行前,突遭陰雨天氣。考慮到行軍計劃路徑多為鄉間小路,雨天濕滑,容易造成人員受傷、車輛剮蹭等情況,有人向營黨委建議調整拉練時間。“下雨天就不打仗了?‘消極保安全’思想要不得。”營黨委堅持按原計劃實施拉練。
讓大家感到驚喜的是,連續3天的陰雨行軍,不僅沒有發生意外,反而激發了官兵們的訓練熱情,營造了團結協作的戰斗氛圍。
“陽光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體能訓練時間,夕陽西下的訓練場上,一名揣著便攜小音箱的戰士放著歌曲,輕快地超過筆者和余闖。
“那首歌就是我在醫院康復期間,循環播放最多的一首歌。”望著戰士遠去的背影,余闖加快腳步趕了上去,“先走一步,終點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