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斷延伸的和平之路
湛藍的天空、無邊的沙漠、茂密的雨林……輾轉于非洲大陸,我們采訪的同時,也不斷領略旖旎的風光,但時間一長,總感覺眼前似乎缺了點什么。
“咱們抓緊出發,回去的路很不好走……”當地時間9月1日,在布隆迪布瓊布拉機場接到我們后,中國第20批赴剛果(金)維和工兵分隊副指揮劉萬珍不經意的一句話,讓我們恍然大悟——這里缺的是路。
此前,無論是在南蘇丹朱巴,還是在蘇丹達爾富爾,幾乎都看不到像樣的路。趕赴分隊營區的路上,我們更是真切地體會到了什么叫顛簸、什么叫坎坷。
從布瓊布拉機場到中國第20批赴剛果(金)維和工兵分隊布卡武營區,全程不到150公里,我們卻走了近5個小時。由于一路上溝壑縱橫,車顛得厲害,我們好幾次重重撞在車頂和車門上……劉萬珍還告訴我們,這條路在當地已經算不錯的了。
對于任務區的路況之差,中國第20批赴剛果(金)維和工兵分隊的175名官兵,有著更深刻的體會——
去年10月8日,建筑中隊中隊長朱國瑞帶隊前往卡萊亥施工,當時車上一共4個人,才走到一半,就有兩個人被顛吐了;
今年5月31日,政工干事曹蕾外出執行任務,在過一個坑時,他乘坐的越野車竟然被顛斷了車軸,最后只得向分隊值班室求援。
采訪中,我們了解到很多類似的故事。不過話說回來,路況差也正是中國工兵來到剛果(金)的原因之一。根據聯剛團的部署,中國第20批赴剛果(金)維和工兵分隊的主要任務,就是確??ㄈR亥至米諾瓦、米提至姆嘎巴兩段戰略要道的暢通。
“修復道路期間,除了武裝沖突和材料匱乏,最讓我們發愁的就是糟糕的天氣和成群的毒蟲。”去年12月1日發生的一件事,至今讓朱國瑞心有余悸。
當天,由于暴雨引發泥石流,造成卡萊亥附近一條道路中斷。朱國瑞奉命帶隊前往疏通。抵達現場后,當地人告訴他們趕緊撤離,因為還可能有泥石流發生。果不其然,轉移后不到5分鐘,他們原先所在的位置就被一股從山上沖下來的淤泥蓋了個嚴嚴實實。
然而,更驚險的還在后面。車隊在泥濘不堪的路上繼續開進時,一臺挖掘機右側的3個輪胎全部滑下路基,眼看就要側翻,而下面是幾十米深的山坡。說時遲那時快,操作手周啟斌迅速操縱機械臂右擺,用翻斗按住地面,穩住了挖掘機……
“這個過程也就是10秒左右,當時我全身都濕透了,都是冷汗。要不是周啟斌反應快,后果不堪設想。”朱國瑞回憶說。
說起毒蟲,工兵分隊工程參謀畢德強指著胳膊上的一個大包,向我們講述:“在施工現場,除了蚊子,還有不少叫不上名字的蟲子,被咬一口就會腫起一個1塊錢硬幣大小的包。我們在米提施工時,當地有一片竹林,附近村民告訴我們絕對不能進去,里面有帶劇毒的蛇,被咬了必死無疑……”
盡管困難重重,但中國第20批赴剛果(金)維和工兵分隊每次都高標準完成聯剛團賦予的任務。朱國瑞一臉自豪地說,由他們修復的卡萊亥至米諾瓦段25.5公里道路、米提至姆嘎巴段15.7公里道路,都被當地人稱為“通往美好生活的高速公路”。
當地時間9月3日,我們專程前往米提采訪,行駛在官兵修復的道路上,即使車速達到每小時70公里,我們也基本感覺不到顛簸,聯想兩天前經歷的那段顛簸與坎坷,真是應了網上流行的那句話——“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同行的劉萬珍介紹說:“關于道路修復的標準,聯剛團的要求是車速能達到每小時45公里,使用壽命1年,而我們的標準是車速能達到每小時70公里,使用壽命3年。”
自去年9月部署以來,中國第20批赴剛果(金)維和工兵分隊已完成勘察任務45項、施工任務42項,新建、修復道路67公里。對當地人來說,這67公里不僅是生存之路、生活之路,也是和平之路、希望之路。
在米提,我們遇到了一位名叫亞瑟的剛果(金)政府軍軍官,他說:“中國軍人不僅是我們的朋友,更是我們的兄弟。路修好了,村民就可以把山上的水果運到集市上賣錢,生活在一天天變好。”
正如亞瑟所言,在飽受戰火蹂躪的土地上,中國藍盔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一朵朵和平之花,讓“通往美好生活的高速公路”不斷延伸。(孫兆秋、羅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