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中國還能有‘戰神’?”在新疆某武警大院的一間會議室里,一名年輕的武警戰士有點兒倔強地說,“起初,我覺得這就是在‘炒作’,不過現在,我跟著支隊長打了幾場仗,再說他是‘戰神’,我可是心服口服。”
這位武警戰士口中的“戰神”名叫王剛,是武警新疆總隊某支隊支隊長。與著名演員王剛同名同姓的他,在當地部隊也算是一個不小的“明星”。不過,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會打仗,而且不怕死。
從炊事員到反恐“尖刀”
1991年12月,19歲的王剛參軍入伍,成為一名武警戰士。剛進特勤中隊那會兒,他可是名副其實的“吊車尾”,只有去當炊事員的份兒。
擇菜、做飯、生火……這樣的部隊生活與王剛的理想相去甚遠,炊事班班長勸他別急躁,安心做好本職工作。但王剛不服氣,一心想回戰斗班。
于是,他每日加碼刻苦練習,挑戰體能極限。半年考核完,王剛就從炊事班調回了戰斗班;年終考核時,他一舉奪得5000米武裝越野、固定目標射擊、摔擒等6個課目第一。之后,王剛更是在總隊各種比武中屢屢立功,還因軍事素質過硬被破格提干,成為支隊里的“逆襲王”。
不過,在眾人看來,王剛最厲害的還是反恐作戰,他“滿腦子都在琢磨如何打好仗、打勝仗”,尤其是去年一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高原山地圍剿戰,更是讓他聲名遠揚。
2015年秋的一天,一伙暴恐分子在砍殺新疆一煤礦的十余名礦工后,又沿途設伏襲擊前往處置的民警,搶奪槍支逃竄至深山負隅頑抗。
暴恐分子藏匿的深山屬于天山余脈,海拔數千米,連綿1300多平方公里,且氣候惡劣,地形復雜。
“很多山峰幾乎是垂直的,布滿碎石和積雪,非常危險。普通人連上山都困難,我們還需要負重幾十斤的武器和給養,每天走幾十公里。”武警新疆總隊某支隊特勤中隊代理排長王永強介紹說。在這次作戰中,他全程都跟王剛在一起。
有時補給吃完了,他們只能吃雪;晚上找不到地方睡,就在山上打地鋪;戰斗持續了那么多天,大家就下過一次山,洗過一次澡,“過得像野人一樣”。
有一天晚上,王永強他們找到一個羊圈過夜,考慮到支隊長王剛年齡較大,“我們把他的褥子鋪在最里面,想讓他睡得稍微暖和點”。王剛知道后卻下了一道命令,讓按軍齡、黨齡排著睡,新兵睡最里面,二年兵其次,他軍齡、黨齡最長,睡門口。
“支隊長那天還值了第一班哨,好多戰士看到他下哨后裹著衣服往羊圈門口一歪就睡著了。”王永強說。
“搜捕第40天,我們終于發現了暴恐分子藏身的山洞,我趕緊帶隊趕到現場,發現他們藏在一座險峰的半山腰處,那里脫落了一塊巨大的三角斷崖,與山體形成一個極狹小的山洞,幾十米開外根本看不到。”王剛說,“暴恐分子藏在山洞里,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還不停地朝洞外射擊。我們的特戰隊員用了煙攻、火攻、炮攻等很多方法,想把他們逼出來,但他們太頑固,一直在山洞里跟我們對峙。”
深秋的新疆晝短夜長,王剛他們沒打多久天就黑了。為了避免我方傷亡,聯合指揮部下令當晚不再戰斗。“我當時提議,每隔5分鐘就向對方投擲一枚爆震彈,不間斷地用高音喇叭向其喊話。這樣不僅能讓暴恐分子疲于應戰,還能摧毀他們的意志。”王剛說,這個提議被采納了,后來,事實證明效果明顯。翌日一早,王剛挑了幾個人組成突擊小隊,準備強攻。當時,有人勸他別去了。“但我是一線指揮員啊,我不去最前方,怎么指揮作戰。”王剛當即反駁。
突擊開始,為首的突擊隊員手持自制雙層盾牌作掩護,王剛與一名步槍手緊隨其后,不停地朝洞口射擊,進行火力壓制。后面,還跟了幾名投彈手,找準時機向洞內投擲催淚彈和爆震彈,一行人以跪姿向山洞緩慢移動。
“當我們挪到山洞一角時,終于看清了敵方的位置。我下令強攻,隊員們一舉殲滅了暴恐分子。”王剛說。
十余天后,在另外一場山谷惡戰中,王剛最先帶隊趕到現場支援,與公安干警聯手殲滅了剩余的暴恐分子。至此,本次高原圍剿戰勝利結束。而王剛沖鋒在前,敢打硬仗、惡仗的戰斗作風也讓不少人佩服,稱他是新疆反恐一線的“尖刀”。
時刻瞄準“下一場戰爭”
王剛個子不高、皮膚黝黑,從軍25年,他先后5次帶領指揮官兵成功處置重大暴恐事件,13次參加搶險救災任務,榮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2次,這15次立功全是戰功。這些殊榮背后,不知經歷了多少生死考驗。不過,王剛總能帶著戰士出奇制勝,把損傷降至最小。有人說他是走運,也有人說他“藝高人膽大”,但更重要的是他對實戰的高度重視。武警新疆總隊某支隊特勤中隊班長劉陽介紹:“支隊長平時組織我們訓練都是實戰化的,讓我們明白訓練場就是戰場,以此增加我們的實戰經驗。”
武警新疆總隊某支隊工兵中隊中隊長劉志軍是王剛帶了多年的兵,對王剛重視實戰有更深的體會。“王剛隊長的一個判斷,救了我一條命。”他向記者講了一個驚險的故事。
某年8月,南疆發生一起嚴重暴力襲警事件。王剛帶著特勤中隊連續數日搜索暴恐分子,卻毫無結果。一天中午,一位維吾爾族老大娘來報信,說早晨有人跑到她家要食物,之后鉆進玉米地不見了。老大娘出門一看,發現電線桿貼的通緝令上就有這個人。
獲悉這一重要情報,王剛立刻帶著官兵對老大娘所指的玉米地展開搜索。“當時,上級領導為防止誤傷和槍走火,下達了‘槍彈結合關保險’的命令。但是王隊長到現場一看,眼前的玉米地能見度太低,戰士進去后一旦遭遇暴徒伏擊,反應慢一秒都可能沒命。”劉志軍說,有著多年戰斗經驗的王剛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向特戰隊員下達了“槍彈結合開保險”的命令,以此縮短射擊時間。“那時候是夏天,玉米地里特別熱。搜到河邊一角的玉米地時,一支長矛沖著我的臉刺過來,直接插進我嘴里。”劉志軍一邊講,一邊用手比畫,“然后我順勢往后一倒,把沖過來的3個暴恐分子擊斃了。”
聽到槍聲后,王剛和其他戰友迅速趕來,將殘余分子抓捕,把劉志軍送進了醫院。他的5顆牙被長矛擊碎,嘴唇、舌頭也被刺爛,縫了不少針。“我雖然掉了幾顆牙,但撿回了一條命,多虧了隊長當時對實戰現場的準確判斷。”劉志軍說。
近幾年,新疆暴恐襲擊手段更加復雜多變,王剛也在不斷思考如何應對。每當國際國內發生重大暴恐事件時,他都帶人分析研究,預設相似情況進行實戰演練,時刻瞄準“下一場戰爭”。
“戰神”原來也是“暖男”
“訓練不拼命,打仗就丟命。”這是王剛常說的一句話。他不但對自己嚴苛要求,對手下官兵也要求極高,一直堅持極限化、反常規訓練:去年高原山地圍剿戰結束的第二天,戰士們還沒休息,他就開始“魔鬼周”訓練;演習訓練中,特勤分隊明明可以坐車趕往事發地,他偏偏讓大家徒步奔襲。
不僅如此,他還把越野訓練搬進了沙漠,把偵察訓練搬進居民區,把攀登訓練搬到山崖上……幾乎所有的訓練科目都被他改得“熱血”十足,逼著官兵練就一身硬本領。
武警新疆總隊某支隊參謀長楊小林是與王剛共事了21年的老戰友,在他看來,王剛雖然練兵嚴苛,不茍言笑,但性子并不“冷”,反而是一位大“暖男”。
“2009年,我們中隊來了一個戰士小張,沒來多久就犯病了,經常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楊小林說,最初大家都以為他得了癲癇,送他去醫院救治,檢查結果卻顯示小張得的并不是癲癇。
王剛帶著小張跑遍了當地大大小小的醫院,也沒能查出個所以然。有醫生說,小張抽搐是由于氣血不足,需要滋補,王剛就買了一個電飯煲天天燉骨頭湯給他喝。晚上小張犯病頻繁需要有人照顧,王剛怕他影響其他戰士休息,索性安排他睡到自己旁邊,還在兩人手上綁了一根繩,以防自己睡得太死不知道小張犯病。
“就為這一個兵,王剛支隊長盡心盡力操持了近一年。我們看在眼里,都非常感動。”楊小林說,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與王剛接觸的官兵或多或少都受過他的幫助。
前不久,王剛被評為第十九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有人勸他不如趁現在轉業,別再“上陣拼命”了,王剛卻說:“既然選擇了部隊,就要戰斗到最后一刻,工作到最后一秒。”未來,他還將繼續活躍在反恐維穩一線,為維護新疆社會的長治久安作貢獻。記者 李師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