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于20世紀80年代,高銳在辦公。
澎湃新聞記者10月19日從高銳將軍親友處及軍事科學學會獲悉,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高銳將軍于2016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據《解放軍報》報道,高銳是山東省萊陽市人,1919年生,1937年入陜北公學,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參謀長兼寧夏軍區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高銳曾被譽為中國的“潘菲諾夫”(蘇聯小說《恐懼與無畏》里一位紅軍師長的名字)。許世友曾評價他“沒有知識分子的毛病,打起仗來和工農干部一樣不要命”。戰爭年代,他長期在一線帶兵作戰;和平年代,他致力于軍事科學研究的領導工作,為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1948年9月,29歲的高銳擔任了華東野戰軍第37師師長,奉命率部攻打濟南。經一番激戰,部隊一舉攻下外城,到達趵突泉。為了不給鎮守濟南的國民黨將領王耀武喘息之機,司令員許世友下達了當晚突破內城的命令。
濟南內城有14米高的城墻,國民黨軍隊在城墻上構筑3層射擊設施,王耀武自詡“固若金湯”。師長高銳、政委徐海珊身先士卒,奮力殺敵,全師接連突破三道堅固城防陣地,經過反復爭奪終于攻破內城。師指揮所正要轉移到內城之際,突然,一顆炸彈把指揮所的小樓掀翻,高銳負傷,師政委徐海珊犧牲,37師傷亡過半,109團的很多士兵都犧牲在城墻上。戰后,中央軍委授予該團“濟南第二團”榮譽稱號。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高銳就被葉劍英元帥點將調入軍事科學院工作,參與組織并主筆編寫了我軍第一部戰斗條令和三部共同條令。
“文革”開始后,軍事科學研究陷于癱瘓狀態,高銳到蘭州軍區任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寧夏軍區司令員、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1975年,他回到軍事科學院任副院長,很快就投入到《戰役學》的審定工作。
1979年,高銳帶著研究人員親赴一線參加作戰經驗的調研和總結工作。在彌漫著炮火硝煙的前線,他和同事們邊總結邊研究,將第一手寶貴資料與《戰役學》的修改完善結合起來,使得這部學術著作有了更強的操作性和指導性。
1988年,高銳退居二線。本該是安度晚年的時光,而他卻閑不住,滿腦子都裝著科研課題,最終寫成50萬字的《中國上古軍事史》。(記者 岳懷讓 王哿 郭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