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吏部或吏部尚書被稱為“天官”,這座宅子的主人莊一俊,是明朝進士,任吏部官員,于是當?shù)厝税堰@里叫做天官居第。天官第座南朝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硬山頂磚石木建筑,穿斗式木構架,除了門路兩對木雕花籃外,沒有隨處可見的繁復雕花,整體建筑端莊典雅,體現(xiàn)明代官邸風貌,也是官邸文化的典型代表。
首先,官宅前低后高,高差特別大,意喻“步步高升”。屋脊略顯平直,但建筑高挑,天井特深,茶褐色的木頭本質透著奢華,處處顯示官家宅院的大氣與華貴。
其次,官宅的二落的兩側設有專門的走廊,為“下人”出入通道,這樣住在后落的傭人出入就可以不經(jīng)過頂落廳堂和大門,而由從旁門進出,避免紛雜。
目前天官第租賃給晉江靈源藥業(yè)有限公司,用于展示和銷售晉江的中華老字號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靈源萬應茶。
那站在庭院中的銅塑法師是萬應茶創(chuàng)始人沐講禪師張定邊,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出身漁家。身材魁梧,瀟灑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黃蓬鎮(zhèn)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 后陳友諒專橫獨斷,致遭江東橋之慘敗。張定邊不愿做朱元璋降將,于洪武元年(1368),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削發(fā)為僧,自號沐講禪師。從此,不聞塵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領舊屬僧侶,先后墾殖禪田50多畝,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給,亦可周給貧者。他看到廣大貧苦農(nóng)民因生病缺醫(yī)少藥而走投無路時,于是萌生懸壺義醫(yī)之心。
據(jù)民間口碑相傳,靈源寺沐講禪師踏遍青山,采集山茶、鬼針、青蒿、飛揚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蓮等17種靈源獨特的青草藥,并配以中藥精心炮制“菩提丸”, 濟世救民,普度眾生。1951年靈源寺僧王廣武將“菩提丸”經(jīng)科學改良,合理配伍,改制成“靈源萬應茶”,并經(jīng)多年的演繹、傳承、發(fā)展,乃今日“靈源萬應茶”之處方。該藥具有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祛痰利濕之功能,對傷風感冒發(fā)熱、中暑痢疾、腹痛吐瀉等疾病療效顯著,更是一種防暑降溫的理想藥茶。
靈源萬應茶作為南方藥茶百花園里的一朵絢麗奇葩,已傳承640多年,歷史悠久,其深厚的歷史淵源、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獨特的工藝傳承和優(yōu)越的自身品質,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在泉州,在港澳臺,在東南亞海外閩籍華人中,提起“靈源萬應茶”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民間素有“家有萬應茶,安心一整夏”的美譽。1994年入編國家衛(wèi)生部部頒標準,2004年一次性整體通過國家GMP認證,2006年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中醫(yī)養(yǎng)生(靈源萬應茶)”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天官第的山墻為出磚入石墻面。出磚入石看起來似乎是砌墻的匠人分了心思去想別的事,隨手抓到什么就砌什么,竟然無心插柳般,出了意外的效果,特別熨貼人心的自然古樸。其實,出磚入石是清初復界后閩南沿海建筑的普遍做法,是利用形狀各異的石材、紅磚和瓦礫的交錯堆疊,構筑墻體,交壘疊砌。磚石雖然質地各不相同,以大塊的灰白花崗石與片狀的朱紅色條磚穿插組合,呈現(xiàn)出方正、古樸、拙實之美。用這種方法砌墻不但堅固防盜、冬暖夏涼,而且古樸美觀。“出磚入石”的出現(xiàn),傳說最早是明代泉州沿海一帶遭倭寇襲擾后,人們利用倒塌房屋殘垣斷壁的磚石重建家園而形成的一種建筑方式。也有傳說是明朝萬歷年間閩南的一次大地震的災后,災民們在一片廢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磚、石、瓦、礫來構筑墻體,重新營造自己的家園……
那站在庭院中的銅塑法師是萬應茶創(chuàng)始人沐講禪師張定邊,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出身漁家。身材魁梧,瀟灑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黃蓬鎮(zhèn)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 后陳友諒專橫獨斷,致遭江東橋之慘敗。張定邊不愿做朱元璋降將,于洪武元年(1368),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削發(fā)為僧,自號沐講禪師。從此,不聞塵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領舊屬僧侶,先后墾殖禪田50多畝,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給,亦可周給貧者。他看到廣大貧苦農(nóng)民因生病缺醫(yī)少藥而走投無路時,于是萌生懸壺義醫(yī)之心。
據(jù)民間口碑相傳,靈源寺沐講禪師踏遍青山,采集山茶、鬼針、青蒿、飛揚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蓮等17種靈源獨特的青草藥,并配以中藥精心炮制“菩提丸”, 濟世救民,普度眾生。1951年靈源寺僧王廣武將“菩提丸”經(jīng)科學改良,合理配伍,改制成“靈源萬應茶”,并經(jīng)多年的演繹、傳承、發(fā)展,乃今日“靈源萬應茶”之處方。該藥具有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祛痰利濕之功能,對傷風感冒發(fā)熱、中暑痢疾、腹痛吐瀉等疾病療效顯著,更是一種防暑降溫的理想藥茶。
靈源萬應茶作為南方藥茶百花園里的一朵絢麗奇葩,已傳承640多年,歷史悠久,其深厚的歷史淵源、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獨特的工藝傳承和優(yōu)越的自身品質,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在泉州,在港澳臺,在東南亞海外閩籍華人中,提起“靈源萬應茶”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民間素有“家有萬應茶,安心一整夏”的美譽。1994年入編國家衛(wèi)生部部頒標準,2004年一次性整體通過國家GMP認證,2006年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中醫(yī)養(yǎng)生(靈源萬應茶)”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天官第的山墻為出磚入石墻面。出磚入石看起來似乎是砌墻的匠人分了心思去想別的事,隨手抓到什么就砌什么,竟然無心插柳般,出了意外的效果,特別熨貼人心的自然古樸。其實,出磚入石是清初復界后閩南沿海建筑的普遍做法,是利用形狀各異的石材、紅磚和瓦礫的交錯堆疊,構筑墻體,交壘疊砌。磚石雖然質地各不相同,以大塊的灰白花崗石與片狀的朱紅色條磚穿插組合,呈現(xiàn)出方正、古樸、拙實之美。用這種方法砌墻不但堅固防盜、冬暖夏涼,而且古樸美觀。“出磚入石”的出現(xiàn),傳說最早是明代泉州沿海一帶遭倭寇襲擾后,人們利用倒塌房屋殘垣斷壁的磚石重建家園而形成的一種建筑方式。也有傳說是明朝萬歷年間閩南的一次大地震的災后,災民們在一片廢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磚、石、瓦、礫來構筑墻體,重新營造自己的家園……